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抗战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23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进程中,抗战熔铸的精神力量与历史经验仍澎湃着磅礴伟力。

  开启古老中国向现代强国蜕变的伟大转折

  硝烟散尽八十载,今日的山河早已无恙,但历史深处的回响依然激荡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回望近代,中华民族深陷屈辱泥淖。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惊雷般驱散了厚重的阴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郑大华认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收复了自1895年甲午战败即被日本割去的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近岛屿,恢复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完整,真正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局面。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广友提出,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不独立”的核心困境,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前提和条件。这场胜利打开了一个全新局面,开辟了大踏步前进的道路,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帝国主义的长期压迫,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为中国现代化自主发展扫清了障碍。

  中国以四万万同胞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世界的眼光被深刻改变。郑大华表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改变了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中国也因此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了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华民族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全新的国际空间和环境。

  这场战争突破了原有国际秩序的桎梏,使中国步入世界大国行列。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张俊峰认为,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巨大牺牲牵制百万日军,赢得国际社会尊重,从“条约体系受害者”转变为“国际秩序参与者”。这种地位跃升不仅洗刷了百年耻辱,更为战后争取民族独立与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另一场深刻变革在悄然重塑中国的未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江沛看来,抗日战争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在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各根据地创造了党政军一体化的政权构建模式,形成强有力的动员形态,赢得了民心,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基。

  在黄广友看来,抗日战争深刻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为中国社会变革创造了重要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纽带,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互相配合,共同构筑成全民族抗战的整体战。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内阶级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显著变动,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迅速壮大,人民的觉悟在抗战中迅速提高。

  “抗日战争的血火洗礼空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组织力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的领导者。” 张俊峰说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赢得的民心、积累的力量、确立的威望,直接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组织保障。因此,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转折点。

  思想的光芒同样在全民族抗战中闪耀。郑大华提到,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命题。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将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深度结合,探索革命与建设之路,为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中国共产党挽救民族于危亡

  “中国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彻底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黄广友提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便将实现民族独立作为历史使命,面对日本侵略者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持久战和人民战争路线,始终引领正确政治方向。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冲锋在前,以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支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主心骨”。

  确立正确战略方针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张俊峰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坚决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其彻底的民族解放立场使日寇视其为“最顽强的抵抗力量”。尤其在相持阶段国内悲观情绪蔓延时,党领导的百团大战重创日军交通线,极大提振全国军民信心。这一系列行动在军事、政治、思想各层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动摇形成鲜明对比。

  在确立正确政治方向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更以高超的政治智慧维护抗战团结大局。郑大华表示,中国共产党通过《八一宣言》主动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国共二次合作。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破坏,党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既坚决斗争又维护合作大局,赢得民主党派与民众广泛支持。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直接促成全民族空前团结的抗战局面,为最终胜利奠定政治基础。

  抗战的持久性要求战争力量深植于民众土壤。江沛着重阐释,抗战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严格纯洁的组织建设,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政治理念。通过减租减息、民主建设等政策,党与根据地民众形成“鱼水之情”,使亿万民众团结在抗战的大旗下,汇聚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各地中共组织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屡屡令日军陷入困境,印证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抗战胜利不仅是民族独立的转折点,更重塑了中国政治格局。张俊峰认为,抗战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战争实现自身力量的飞跃性发展,赢得民心并完成对国民党的历史性超越。江沛进一步引申道,抗战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组织逻辑延续至今。新时代,民众凝聚力仍是应对挑战的根基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战中觉醒

  当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中华民族迎来了近代以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从长城内外的浴血奋战到西南边陲的弦歌不辍,四万万同胞在强敌前、在战火中凝聚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在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民众的认同更多停留在“家族”与“乡土”层面。当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和野蛮占领、血腥屠杀时,“没有国家安定就不会有家族和乡土”的民族危亡意识骤然增强。“从血肉长城的观念塑造到《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的风靡,抗战救国的风潮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激发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民众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正如江沛所言,正是由于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摆脱了欧美日列强百余年强加的不公与耻辱,赢得了近代以来对外战争的伟大胜利,由此走出百余年的低迷和屈辱,在1949年后开始了追求国家独立富强的新征途。

  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推动着各民族、各阶层超越分歧,在抗日旗帜下凝聚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郑大华认为,中国共产党早在全面抗战初期就敏锐意识到,把广大少数民族都团结到抗日统一战线中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动的分裂阴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在党的动员下,全国所有少数民族都加入抗日队伍中,并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面对亡国威胁,‘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超越了地域、阶级与党派界限的共同呐喊。”在张俊峰看来,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的催化剂与锻造场。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实践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弥合分歧、整合力量的关键政治智慧,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前所未有地聚合起来,使“四万万同胞”真正成为一个战斗的整体,共同抗击外侮。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也深刻融入全民族抗战洪流,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抗战的硝烟散去,中华民族不仅赢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更收获了民族精神的涅槃。黄广友强调,这场战争让“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深植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觉醒,推动中华民族空前实现大联合和大团结,使抗日战争成为全民族的人民战争,陷日本侵略者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成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

  历史早已证明,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就有无往而不胜的底气与信心。“新时代新征程上,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磅礴伟力、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张俊峰表示。

【编辑:赛音】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