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探索数智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7-29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7月20日,数智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会议暨第十二届国际文化管理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深入剖析了技术浪潮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探索数智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会议开幕式上,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赵奎皓、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先后致辞。
与会领导致辞
  赵奎皓介绍了山东财经大学的厚重红色基因、悠久历史底蕴以及近年来取得的阶段性新成果。他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在研讨中凝聚共识,为在数智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李向民代表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介绍了近年来专委会的工作,希望文化产业领域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等前沿领域,做好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
  智能技术重构文化生产与体验范式

与会学者作会议报告
  第一场主旨演讲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谈到,人工智能以人机对话形式成为人类生活基础形态,其引发的算法革命正颠覆传统学科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系统。他认为,在AI引发的文明嬗变中,我们既不能陷入技术乌托邦的狂热,也不应堕入反智主义的泥潭。唯有在保持技术敏感性的同时坚守人文立场,方能在人—机间性的动态平衡中,实现“诠释学循环”新突破。这种技术哲学视域下的文明自觉,或将成为数字时代人类自我救赎的诺亚方舟。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颠覆社会文化的已有方式,创造文化艺术的新格局、新形态。华盛顿州立大学卡森商学院教授葛杜安(Dogan Gursoy)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作为集成感知、理解、行动与学习的技术集合,正深度重塑文化发展格局。他表示,AI通过智能设备与聊天机器人实现运营自动化与数据精准分析,并借力个性化推荐引擎与元宇宙技术,打造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李向民以火爆的“苏超”赛事为鲜活案例,展示了技术赋能下“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他看来,其成功逻辑深植于社交媒体引爆话题、赛事设计极接地气、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以及“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赛事流量”向“消费流量”的高效转化,体现了全民参与、文旅互促的数字时代新形态,印证了技术赋能下文化创新从理论到实践的蓬勃生命力。
  技术同样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革命性工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森德大学教务长吉汉·科巴诺格鲁(Cihan Cobanoglu)聚焦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革新性保护与传承,阐释了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精准建模复刻文化场景,结合VR构建沉浸式体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触摸化”。
  马来西亚莫纳什大学副校长斯蒂芬·博伊尔(Stephen Boyle)以北美艺术节(NAFA)为例,论证了“开放获取+数字包容”的双轮模型:开放机制消解策展霸权,让多元艺术自由生长;数字技术则通过免费设备、技能培训等举措弥合数字鸿沟,使艺术突破阶层与地域壁垒。他提出,成功的数字转型需平衡三大价值——经济层面激活地方经济,文化层面保留传统表达,社会层面通过虚拟社群构建公共对话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内涵。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深刻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内生文化动能的激发。魏鹏举着重论述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通过降低边际成本与提升边际收益所产生的复合效应,以及新质生产力对文化传承水平提升、文化新业态催生和文旅经济格局重塑的驱动作用。他也警示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引发的创造力钝化等“喧宾夺主”的挑战。
  在保持技术敏感性的同时坚守人文立场

与会学者作会议报告
  第二场主旨演讲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孙丽君主持。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皇甫晓涛提出了世界文明科学的创新系统重塑与宇宙文明开源的科学秩序重构,强调越是数字化,越需要人文化的文科重构与全息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艺术与文化领导力硕士项目主任托马斯·卡特·博鲁普(Thomas Carter Borrup)回顾了西方文化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他看来,美国实践背离了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初衷,沦为“支持精英艺术”的政治工具,尤其在新自由主义影响下,片面强调艺术的经济贡献,忽视多元文化表达与社区真实需求。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军红勾勒出一条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内核的“在库—在线—在场”文化创新演进路径。基础层运用数字测绘、3D建模等技术构建文化遗产永久数字档案库,应对“资料失传”危机;媒介赋能层通过交互设计、VR/AR、数字博物馆激活文化基因,生产传播数字文化产品并构建消费新场景;创新转化层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当代文化经济体系,实现多业态跨领域融合。
  在技术加速渗透文化领域的浪潮中,坚守人文立场、明晰伦理边界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英国肯特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秀熙(Soo Hee Lee)聚焦数字时代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挑战。他辩证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双刃剑效应,认为平等、多样性与包容性是实现共同繁荣、释放多样性创造力的重要原则,是平衡技术力量与文化公平的关键支点。
  爱尔兰高威大学教授法伊赞·阿里(Faizan Ali)基于博物馆领域的实证研究,揭示了AI整合中的文化适配焦虑。从业者虽认可AI在情绪化叙事、语言本地化、个性化互动中的潜力,但普遍担忧照搬西方工具导致本土文化声音流失。他提出“AI作为文化中介而非主导者”的核心伦理准则,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价值共创”,需由人类专家把控文化叙事的准确性与情感温度,确保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共生。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文化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文明互鉴三个平行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文化产业等主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
  会议由山东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北京文化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创新中心等联合主办。 
【编辑:齐泽垚】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