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战略议题。民族地区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动各族群众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科学布局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民族共同体的深层认知跃升,形成人与自然、各民族之间和谐共生、全面繁荣的共同体。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把握两者关系的理论内涵。人类社会有赖于自然而发展,自然先于人类存在,是非人化的自然,人不得不与自然持续地进行协同演化。在实践中,人的一切生产都必须从自然中获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料,在“自然化人”的过程中实现持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满足人类肉体和精神需要。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活动起着改造自然的作用。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借此社会形态进行的对自然的利用”,以一定社会认知和手段对自然的利用体现着“人化自然”的过程。然而,“人化自然”不能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自然的不合理干预只能带来不良后果,必须准确融会和把握自然规律,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十分突出,作为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是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资源富集区。民族地区群众从自然中源源不断地获得物质和精神财富,持续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各族群众作为富有情感的社会性动物,得益于这种满足过程,能够加深个体对自然、社会和国家的情感释放,实现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个体与国家的深度认同。因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巨大的生态优势使民族地区成为以生态为基点,支撑民族团结、民生福祉和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系统性共同体。
相互协同的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进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从“命运共同体”的维度,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地域责任”到“共同体使命”的认知跃升。改变传统生态治理常将民族地区定位为“资源供给者”或“生态补偿对象”的认知和行动偏差,激发环境保护自觉,实现从“要我保护”到“我要保护”的转变,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国之大者”。各族群众在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能够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增进彼此交流合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生态环境良好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视角,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战略地位,促进民族地区自觉调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破解长期面临的“生态脆弱区”与“经济滞后区”双重困境,我们必须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要在社会生产生活的绿色转型中找到新的发展增长点,推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全国视角、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维度审视民族地区的特殊重要性,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加大对民族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协同推进的实践进路。强化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利用各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之力。
一是科学布局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筑牢民族共同体生存的生态安全屏障。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原则高度上,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关切,分析聚焦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特殊问题、突出特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激发起民族自豪感。以推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为宗旨,结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习俗和区位因素,持续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与提升工程,不断推进住房、环境基础设施等完善与升级,既与自然生态修复互补共进,也切实提升各族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二是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民族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夯实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实践中,要立足所处区域的资源禀赋,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民族地区突出的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加强清洁能源输送通道建设,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化东西部协作体制机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民族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可以转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力量,也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核心价值的共鸣互认中,促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次认同。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展演形式和新型传播媒介,引导各族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与展演形式中,既领悟传统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深刻认识自己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重大意义。
(作者系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