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日常维度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7-30
收藏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这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动力,不仅体现在宏观上的制度设计与国家认同,更体现在各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互动与实践认同,也意味着探讨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和实践,有必要转换视域,重视微观问题。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微观聚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既有研究多循宏观路径,集中探讨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一个很值得关注的倾向是,这些研究对共同体意识进入民众日常生活之后如何运转及其微观机制和复杂过程,探讨不多。如果长期限于“自上而下”的分析,难以充分展现共同体意识的“活态”品格,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呈现和能动调适。

  因此,进一步研究亟待一次重要的“视域转换”:保持宏大叙事的同时,切实聚焦“微观日常”。这并非质疑宏观分析的意义,而是试图构建宏观微观交融的视角,探寻宏大结构如何在微观日常中“着陆”。不可否认,共同体不是单向输入的抽象物,而是在某些情境下,通过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生产再生产的过程。理解它的温度和韧性,就在于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关注包括身体感觉、情感体验、语言运用中的知识,分析它们在人际交往、符号运用、地方知识中的运作方式。

  更进一步地,这种“微观聚焦”,特别要关注构成日常基本肌理的文化事象,正是这些文化事象构成了认同的基础,并使共同体意识得以扎根。例如,世代相传的岁时节日、人生仪礼、社区习俗,通过象征性的互动和情感的共享维系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流传的乡土叙事、歌谣传说,通过日间的言谈传递价值观念,维系认同边界,并参与共同体观念的协商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技艺、工艺和物质文化等,除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还包含特定的文化密码,缔造了共享的意义空间和可感的文化归属。这些鲜活的日常实践均非宏大叙事的被动镜像,相反,它们是充满能动性和地方智慧的场域,缔造了共同体意识的具象和温度。探究这些微观日常,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从抽象出发、化为具象的钥匙。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制

  当我们将方法论的注意力转移到微观日常就会更易发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来自外部的单向灌输,而是在各民族成员的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中,被不断激发和维系的动态过程。几种相互交织的机制尤其值得注意。

  其一,共享文化符号的日常诠释与协商。一个民族共同体不仅是特定疆域或人群的集合,更是共享符号和意义的弥散域。从宏大的龙图腾、长城意象到微观的“中国结”、十二生肖,乃至不同民族共享的语言、服饰、建筑,甚至日常生活用品等,都可成为集体记忆和价值的载体。但这些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日常交往中被各族群众鲜活地诠释、协商乃至悄然重塑。当个体运用、解码这些符号时,便是在参与对“我们是谁”的共同体确认。或许是多民族社区里一顿“长桌宴”的分享,或许是不同民族青年对流行国潮元素的共同追捧,这些都在不经意间激活乃至调整着人们有关中华民族的知觉和认同。这是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被“确认”和赋予新含义的基础。

  其二,仪式实践的情感共振与熔铸。仪式实践,无论是有关生命仪礼的婚丧嫁娶,还是一年一度的岁时节庆,都将人们从庸碌的日常中抽离出来,进入共享的特殊时刻。在约定俗成的程序和身体实践中,仪式将人们联结起来;在同频共振的行动、共同的情绪体验中,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油然而生。这种体验,既巩固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又能在更高层次上与中华民族的情感脉搏同频共振,将抽象的共同体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情感联结,其力量往往比单纯说教更持久。

  其三,公共记忆与日常叙事的交融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维系,既需要共享的历史认知与未来愿景作为根基,也离不开日常叙事对这些认知和愿景的不断塑造与传递。正规历史教育之外,日常生活中流传的传说轶闻、家庭代际间的口述记忆以及各类地方性集体叙事,都在深刻影响着个体对共同体的感知与理解。细察这些多元叙事便不难发现,各民族自身的故事传说和乡土记忆,时常与中华民族共享的历史经验及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内在呼应并发生深层渗透,共同编织起一张丰富且多维度的认同之网。

  其四,具身体验与惯习养成。共同体意识不仅存在于观念中,也沉淀于身体感觉、行为惯习和生活技艺中。例如,某种共享的口味偏好、相似的待客之道、特定的节俗行为等,都在长久生活中积累为一种“惯习”。它们是一种更为微妙、个体与共同体之间“不着一字,但识其趣”的默契。当各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展演这些惯习,并通过与他者的互动来辨认身份时,共同体的认同便在“不言自明”的体感中完成。这种建立在身体与实践上的认同,如文化基因般沉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厚、最不可动摇的部分。

  “润物细无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共同体意识研究转向微观日常,其意义不仅是方法论的调整,更深蕴理论价值与实践启示,引导我们以贴近生活、富于人文的视角观照这一重要命题。

  理论层面,这一转向深化了对共同体意识本身的理解:共同体意识非僵硬教条,而是在鲜活场景中,在人们日复一日的感知、互动与创造中生长的活态存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符号流转、世代相传的仪式践行、口耳相传的生活故事以及习焉不察的日常规约,恰是一种潜藏于生活肌理中的力量,让宏大理念悄然融入个体情感,并与地方经验智慧交织,从而为“铸牢”提供了坚实内在支撑。此种研究重心的下移,也与当下学界对“实践”回归和“日常生活”价值的重估不谋而合,促使我们将“认同”放回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脉络中去理解。因此,深入日常的微观审视,为更真切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复杂历史文化进程,开辟了重要的认知路径。

  实践层面,微观日常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若干关键启示。

  首先,要善于在“多元”中寻求“一体”的内生动力。既然意识的维系深植于地方文化实践,那么简单划一的模式效果必然有限。更为有效的路径是,发现、尊重并善用民众生活中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这意味着要深刻理解不同地域、群体的文化“肌理”,找到民族文化传统与中华文化主旋律的契合点,鼓励那些既能彰显民族特色、又能表达国家认同的文化实践创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壤中扎根生长。

  其次,要侧重“过程”与“体验”,而非仅关注“结果”呈现。微观研究表明,情感体验、身体参与和互动过程至关重要。这提示我们,在组织相关活动时不能只求符号宣讲,而是要着力营造能促进各民族群众真实互动、激发真切情感的场域。无论是民族节庆还是社区文化活动,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让参与者在过程中感受到归属与联结。基于体验的认同,往往比被动接受的观念更牢固。

  最后,要对“日常”本身保有敬意和耐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积淀,常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实践中;这意味着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它要求我们珍视日常生活的稳定性、连续性对于涵养认同的基础作用。对那些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普通物件、维系多民族邻里关系的日常交往、传递地方智慧的传统技艺应予以关注和呵护,这或许正是“润物细无声”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朴素也最有效的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文献史料辑录与研究”(21AZD1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编辑:王志强(报纸) 张赛(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