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刘越)7月26日,第九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人文智能人才培养及教育”论坛在长沙举办。论坛汇聚多学科学者,共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人文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
在讨论中,与会学者达成共识,认为人文与智能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需各方协同发力,推动人文智能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培养更多适应数智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从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来看,“人文+人工智能”的结合,能使人文知识的表达与传递更有效、更生动。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认为,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文教育带来冲击,但也是新的机遇。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学者将有机会获得全新的问题意识,对之前无法想象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在人文研究方法论层面,构筑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通的基础共识,能有效推动跨学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梁继红表示,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为跨学科教育提供两大支撑:一是通过降低技术门槛、提升数据处理效能及问答能力,促进学生高效完成项目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二是借助人机互动拓展跨学科思维,构建跨学科的整体化研究对象,为人文学科重塑自我提供历史契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表示,如何利用数智技术助力人格培育也成为新的时代课题,而古代书院以“传道”为核心、以人格培育为基本理念的人文教育传统则能为此提供诸多启发。他认为,通过虚拟场景重现(如数字书院祭典等),可以为课堂融入传统书院仪式所具有的文化熏陶和情感凝聚功能,增强学生体验感、激活文化认同,进一步将书院的人文教育传统和理念融入现代教育实践,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聚焦具体的研究领域,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长波认为,计算美学利用算法评价和创造美学价值,能够将主观的审美过程加以量化,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高质量的内容创作与教育教学。王长波表示,应从推进技术正面介入艺术教育和情感价值教育入手,探索人文艺术教育创新路径。
在农业非遗保护与新农科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也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毕春光表示,面对农耕文明活态基因库的消逝危机,技术的价值在于指引而非替代。通过革新教学场景,打造虚实融合的耕读空间,为培养新农科人才提供了新方法。
智能技术对人文教育的影响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对人文教育生态的重构。中华书局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审洪涛表示,出版业以智能技术为抓手,通过开展跨学科知识服务、建设学术研究平台、进行智能教学辅助与场景创新等方式,将为赋能教育转型、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提供助力。
本届峰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CCF教育工委、湖南大学承办,长沙理工大学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