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及上述《决定》精神,探索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可行路径与科学方法。
坚持以“媒”为媒
做好主流媒体“借船出海”文章
新闻媒体是国际传播的主力军。“联结中外、沟通世界”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以“媒”为媒是构建对外传播格局、提高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媒”为媒,既要提升媒体机构的“隔空喊话”本领,也要提高媒体机构“借船出海”的能力。
要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找到更多“出海口”。近年来,我国的主流媒体积极运营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在“借船出海”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要依托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创建更多海外平台账号,找到更多合适的对外传播“出海口”,快速形成对外传播的规模效应和整体效应,切实提高国际传播效能。
要借助国际新闻合作联盟建设更多“登陆场”。建立国际新闻联盟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共同需求和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已与110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274家媒体和机构建立了新闻合作联盟,并与金砖五国主流媒体与智库机构共同建立了金砖国家媒体智库联盟。2024年11月11日,新华社还联合巴西通讯公司共同主办了“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由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家媒体参与共建的“全球南方”媒体新闻网已正式上线,标志着中外媒体合作进入了新阶段。当务之急是我们要建立国际新闻联盟合作机制,为媒体机构“借船出海”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指导主流媒体机构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对外传播空间。
坚持以“人”为媒
引导友华人士讲好中国故事
以“人”为媒是一种古老且常用的国际传播方式。“人”才是国际传播当中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影响国际传播效能的最关键因素。坚持以“人”为媒重在引导更多知华、友华、爱华人士讲好中国故事。
引导来华友华人员正面讲述中国故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新一轮“中国热”已悄然兴起。国家移民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7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多达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签发口岸签证84.6万证次,同比上升182.9%,来华访华人士呈现出快速增长新趋势。广大来华友华人士是我们开展对外传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建立健全来华访华友华人士沟通联系长效机制,搭建更多更好的国际友人交流平台,吸收更多友华人士加入传播队伍,引导他们正面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支持中国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
引导海外华侨华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旅居世界的华侨华人多达6000多万,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2万多个侨团组织,开设了2万余所华文学校,创办了1000余家华文媒体。他们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影响力,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桥头堡”。我们要建立更为快速便捷的华侨华人联系机制,为他们开通回国返乡特别通道,为他们搭建更多回访考察交流平台,引导他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推介美丽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美。
引导广大人民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对一个国家的真正认知往往都是从这个国家的国民开始的。目前,我国共有14亿多人口、11亿多网民,每一位中国人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每一位网民的网络言谈举止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国家形象。在互联网技术加持下,我们已经进入了全民国际传播时代。全民国际传播并不意味着要让全体国民投入对外舆论斗争,而是鼓励组织和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各自的网络言行举止,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网民,要不断增强国际传播意识和网络文明意识,在对外交流中充分表达诚心、妥善传递善意,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出应有贡献。
坚持以“物”为媒
充分展示中国大美形象
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以‘物’为媒”的文化传统。我们正处于万物皆媒的时代,每一处景点、每一种美食、每一件物品都拥有对外传播的潜力。中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彩的民族和区域文化,拥有世界上最强的工业生产能力,蕴含着巨大的国际传播物质资源。坚持以“物”为媒,是提高新时代国际传播效能的必然选择。
用美景让世界读懂中国生态文明之美。建造生态和美的现实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与期盼。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以绿色发展之路,共享生态之美。全国各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江南北都布满了美丽乡村,遍布着3万多个旅游景区景点。我们要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做好对外旅游服务,把全国各地景区景点打造为展示中国生态文明之美的重要窗口,为中国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形象,让“中国之道”赢得更深理解和更多认同。
用美食让世界读懂中华民族文化之美。食物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但现已逐渐超越了其单纯的果腹功能,衍生成了文化符号,代表着各自所属的国家形象。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而美食的交流已成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方式。我们国家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饮食文化,中国美食已经成为重要的对外传播符号。各地和各民族特色美食既是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外国民众直观感知中国文化的最便捷方法。我们要用好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的美食,充分发挥其文化展示功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让外国友人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之美。
用美物让世界读懂中国科技力量之美。以“物”为媒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美好的物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力量。早在两千多年前,丝绸作为一种商品,成就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创举。在古代中国,茶叶、丝绸、瓷器、棉布、金属器皿都是“联结中外”“沟通世界”的物质载体。当下中国已有更多美物成为了对外传播的符号,大大拓展了对外传播的空间。电动汽车、大型船舶、无人机、高铁、通信设备等都深受青睐,备受喜爱,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工业生产和科技创新能力。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科技大国,在以“物”为媒赋能对外传播方面还拥有巨大的潜力。我们要增强全民对外传播意识,把对外传播理念深度融入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行业,让更多“中国制造”成为世界品牌。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