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探讨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文明互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08-07
收藏 纠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哲学智慧,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在当今全球化大潮中,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不同文明的共荣共生?为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
  回顾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嬗变
  中国社会科学网: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在发展中不断对象化的结果,文明的实践延续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就在巨川与大河的生动气韵中孕育出璀璨的文明。请您回顾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经历的数次变革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臧峰宇: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创造过辉煌,敢于在文明的百舸争流中止于至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也经历过苦难,在历史的千锤万凿中磨练了自强不息的心性。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始终保有“以志艰危,且鸣盛世”的决心与志向,文明的命脉才能历经劫难而毅然向前。回顾中华文明经历的数次大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是应对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传遍亚洲,也曾远播欧洲,与在地化的文化传统交流融合,成为思考和应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明与文明等关系问题的重要资源。
  探讨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人类思想发展的轴心时代,先贤们从多重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请您选取一个时代举例说明一下?
  臧峰宇:回顾人类思想发展的轴心时代,先秦时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各抒己见,为中国思想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派纷纷提出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孔子之“仁”,是恭宽信敏惠之成人成己;孟子之“义”,是关注民生福祉之义襄天下;老子之“道”,是自然无为而慎终如始;庄子之“逍遥”,则是超凡脱俗之心灵自由……先贤的智慧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天下情怀,从多重维度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追寻理想的社会秩序,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也构成了中华文明基因的底色。
  其中,汉唐时期,中华文明迎来了又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儒释道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深度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与政治思想、社会伦理深度融合,中华礼仪之邦威名远播;黄老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开辟了一条从养生到治国的新路;东汉佛教传入,主张缘起性空、涅槃无我,三教在争鸣中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层面的深度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真精神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自由往来。
  中华文明的特征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博大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哲学精神。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在《周易》《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中华典籍中皆有呈现,历代贤者志士都继承了生生的根本精神,在各自的生命进程中不断发展、创造和丰富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宝库,让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获得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网:“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请您阐释一下“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之间的关系?
  臧峰宇:“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典型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宛如一部浩渺的历史长卷,中华文明既承载了先贤的悠远哲思,又展现了民族之坚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实践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网:当前中华文明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回顾过去的百年,以更为冷静的目光审视西方现代化进程。经过长期努力,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您是如何看待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
  臧峰宇:古卷尘封思往昔,今朝笔墨绘新题。今天,坚持“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我们从“古今中西之争”中看到的是文明的绵延,而非传统的断裂。西域驼铃声声远,东土书香阵阵来,我们从“古今中西之争”中看到的是文化的交汇,而非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蕴含着古老文明之现代化的深刻义理。究其本质,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世界历史之眼光来看,当下之中国,无疑是一个现代的、文明的中国,但以何种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考量着对“何以中国”之回答的深度。
  “风雷激荡三千年,翻天覆地慨而慷”。中国式现代化彻底变革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从古典文明的田园牧歌昂首跃进现代文明的星辰大海。在这一壮丽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
  促进不同文明互鉴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时代的中国有责任、有能力回答“时代之问”,您认为,新时代我们该如何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道路,点亮一盏明灯?
  臧峰宇: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筑牢“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保证了中华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文化身份和历史传统。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始终维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人类文明一与多、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都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根本上超越了不同文明的冲突、融合,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和谐共生的国际交往原则以及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交往理念,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加强文明互鉴,要聚焦于对文明之间的共时性比较、对同一文明的纵向历时性比较、子文明与母文明的比较、出于同一母系文明的派生文明之间的比较,这需要一种文化桥梁意识,在一种开阔的文化视域中实现文明的自我理解与彼此交融。为此,要以精准的语言互译、基于相互理解的思维互释与富于现实性的文明互动,构成一种多视角、跨领域、交叉融合的文明研究的基本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孙美娟/采访整理
【编辑:齐泽垚】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