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暑期旅游旺季,许多人踏上观光之旅,在山川湖海间留下探索足迹。与此相对,另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是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身临其境”,从奇幻的大堡礁到壮丽的尼亚加拉瀑布再到神秘的南极冰川,“云游客”们隔空观赏着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
虚拟自然超越了地理限制,突破了对自然认知的传统边界。然而,人们能否在虚拟世界获得实际裨益?自然空间的数字延展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上述问题浓缩了国内外研究者在生态、科技、公共健康等领域的跨学科讨论,更折射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如何平衡好“向外走”与“向内求”的时代之思。
现实自然在虚拟空间得到延伸
人与自然的互动在不同文明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定格了一个个经典瞬间,虚拟自然并非对实地感受自然之美的否定。芬兰自然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图奥马斯·卡里(Tuomas Kari)告诉本报记者,在当今社会,城市化等现象某种程度上正在导致人与自然脱节,这一情形令人担忧。接触自然、拥抱自然是增进人类福祉与人类亲环境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我们需要以多种方式支持人们亲近自然。亲近自然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在研究中得到证明,但进入真实的自然环境有时并不容易。此时,虚拟自然可以发挥作用。虚拟自然方案通常是一种替换选择方案,旨在让人们在不能亲近自然时拥有现实体验的可能。由此,虚拟自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帮助人们同自然接触并建立联结。
挪威东南大学健康科学教授乔凡娜·卡洛朱里(Giovanna Calogiuri)对本报记者说:“毋庸置疑,虚拟自然无法与现实自然相提并论。”在她看来,一方面,真实自然环境中的体验在身体与心理层面都更有意义、互动性更强。例如,在公园散步能带来刺激心血管系统、提升骨骼可塑性、强化平衡与协调能力等好处。现实自然能够带来调节温度、改善空气质量、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人与自然世界的联系等益处,其中有些益处是虚拟自然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虚拟自然的价值不在于代替或复刻现实自然及其所带来的体验,而在于推动人们更多地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这既为那些不便外出的人提供了亲近自然的途径,也有助于培养人与自然的连接感,鼓励人们体验真正的自然。
在关注虚拟自然蕴藏的潜能时,不能忽略其背后存在的风险,比如自然体验的商品化。这可能催生不切实际的审美期望,削弱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对于恶劣天气、昆虫、野生动物等自然界中不那么安全或不那么令人舒适的要素,“自然的纯享版”还可能让人们忘却如何与它们进行交互。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虚拟自然领域独有的,过度修饰的城市绿地也可能引发类似的隐忧。它们既让自然触手可及,也在“驯化”自然,使其服务于人类消费。卡洛朱里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讨论“后自然时代”这一概念时,要留意它不仅与虚拟现实有关,而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反映了一种思想观念,即一些人越来越倾向于商品化和驯化自然,而不是将自然视为具有内在价值和自主性的实体。
新加坡以绿化良好著称,它在数字时代的生态实践凸显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信息通信研究所高级主任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兼职副教授洪介卿(Ang Kai Keng)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研究,对比分析了在给人类带来心理裨益方面虚拟自然与现实自然各自能够发挥的作用,论证了在城市绿地设计和规划阶段应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合理性。他们提出,通过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景观设计师能够优化设计流程,在实体空间建设前模拟和测试环境效应,这对在空间紧张的市区优化绿地分布、充分发挥绿地的作用尤为重要。洪介卿对本报记者表示,以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为目的塑造城市绿色景观是可行的,新加坡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虚拟自然为现实环境提供保障
虚拟自然的问世在一定层面上改写了自然的当代形态,理顺人类、虚拟自然、现实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对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路径具有启发意义。卡里表示,他相信虚拟自然能够为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前提是明确虚拟自然永远不应取代现实自然。既有研究表明,接触现实自然的一些裨益也可通过虚拟自然获得,这对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康养机构住户、因身体或精神状况不佳而不便户外活动者、远离山野的都市居民等群体不失为一个利好消息。此外,尽管虚拟自然无可避免地涉及能耗问题,“云旅游”本身却能减少人们在旅途中或目的地过度消耗当地资源的情况。总而言之,虚拟自然有助于促进可持续行为,为保护现实自然开辟了新方向。
如同其他技术一样,虚拟自然具有“祸福相依”的特征,其带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运用。学者看好虚拟自然在健康和环境教育等方面的潜力,但也强调要慎重应用以尽量避免产生负面影响,卡洛朱里的谨慎乐观态度或许可被看作这种两重性的微观投射。她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虚拟自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首先,宣传过度美化后的自然,如异域情调或田园诗般的风光,可能会让人们产生脱离现实的期待,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并使虚拟自然景观所对应的当地自然环境“贬值”。其次,虚拟自然进入公众生活和研究视野的时间很短,人们对长时间接触虚拟现实可能引发的认知或身体上的副作用仍然知之甚少。最后,高度逼真的虚拟自然场景需要更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虚拟现实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及消费过程造成的碳足迹、环境损失都应被纳入考量。卡洛朱里期待学术界能开展更多相关研究,以更好地理解虚拟自然的潜在优势与潜藏的负面影响,助力制定真正有利于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举措。
卡洛朱里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即使是短暂的虚拟自然体验也能让参与者自我报告的自然联结感在短时间内上升,且这种感受可以通过多次体验持续下去,这种反应通常是由对过往现实自然体验的怀旧性追忆激发的。有趣之处在于,这一发现表明虚拟自然的益处实际上与真实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虚拟自然不仅可以触发与自然相连的感受,还有机会发挥教育工具功能,使人们更加了解并珍视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
新事物由萌芽到成熟需要接受复杂的考验。人类与现实自然的共处已历经风雨洗礼,同虚拟自然的相伴才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