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传统产业链暴露出结构僵化、响应滞后、抗风险能力不足的脆弱性,而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关键密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升产业链韧性不仅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更是增强经济韧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义。
数字化转型重构产业链底层逻辑
在数字化转型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推动下,产业链竞争核心已由单一环节的效率竞争转向全链条的系统韧性竞争。这一变革的本质在于数字技术重塑了产业链的底层逻辑: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新型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以及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创新,产业链的组织架构、价值创造方式和风险应对能力正发生根本性变革。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5G通信和算力中心的协同发展构建了支撑产业链韧性的基础架构,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在数字中国战略引领下,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不仅实现了生产流程的范式重构,还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调度,构建了“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使产业链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波动与外部冲击。与此同时,“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布局,系统性优化了数字经济的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既降低了企业数字化成本,也规避了区域性能源短缺导致的产业链中断风险。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与价值转化正在重塑产业链协同机制。传统产业链的链式结构受限于信息孤岛与协同滞后,而数字化转型通过建构全要素数据渗透模型,驱动产业链向网状生态演化。数据驱动的协同模式不仅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的交易成本,还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带动全链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通过构建“制度约束—技术赋能—场景适配”三位一体的安全治理框架,为数据要素流通提供了系统性保障。在制度层面,建立数据资源战略分类矩阵与跨境流动负面清单机制,明确战略数据资源保护阈值。在技术实施层面,推动隐私计算、区块链存证等可信技术嵌入数据流通全链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穿透式监管。在场景化治理层面,针对制造业、金融等重点领域制定差异化实施方案,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建立“沙盒监管”,平衡创新风险与产业安全。
关键环节破解“卡脖子”风险
以数字化聚焦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提升产业链自主化水平。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制高点已从“效率优先”转向“技术锁定”。中国产业链的“卡脖子”困局,本质上是基础研究薄弱与关键领域技术断供的双重挤压,尤其在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精密仪器等关键技术领域。一方面,在技术攻坚层面,数字化工具正推动研发范式发生根本性跃迁。以数字仿真、智能算法等工具构建“虚拟实验室”,将传统试错式研发升级为数据驱动的精准攻关。另一方面,企业应强化自主创新意识,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与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激活全链条协同创新网络,重构协同范式。产业链的“卡脖子”问题往往涉及多个环节,要以数字技术重塑协同创新网络。基于创新主体功能的互补性,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构建覆盖产业链全链条主体、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创新合力,激发创造效能。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过程中,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化整合与差异化优势的有机衔接。此外,还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技术整合,使分散的企业研发力量形成产业链合力。例如,京东物流与多家科技企业、制造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生产质量显著提升,成功打破了该领域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种数字化协同模式证明,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数据互通和联合攻关,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将跑出加速度。
韧性生态的全球化与可持续性
数字化驱动的全球化布局与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正重塑全球产业链的地理分布与组织形态。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的协同演进,正推动产业链节点形成“物理分散、数字聚合”的新型组织形态,形成虚实融合、动态响应的全球协作网络。这种数字赋能的全球化布局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产业地理集聚的路径依赖,更通过数据要素的穿透式整合,实现了全球生产要素的动态优化,增强了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在战略实施层面,需采取差异化区位战略,选择具有经济周期异质性、制度环境梯度性及消费需求互补性的区域集群,形成要素禀赋与风险特征的动态对冲机制。
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演进。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正消解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对立矛盾,推动产业链构建“降碳—增效—增值”三位一体体系,重塑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制造领域层面,通过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构建全生命周期碳追溯系统,实现从原料开采到回收的全程监测,推动清洁能源替代与碳强度优化。在供应链管理层面,数字化工具构建绿色准入机制,依托能源管理系统与清洁生产认证体系,驱动上下游企业完成生产工艺改造,降低整体碳排放与合规成本。全球贸易规则向数字绿色协同演进,强制碳追踪政策倒逼产业链升级,跨境数据互认体系覆盖光伏等重点行业。在技术赋能层面,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优化低碳工艺路径,能碳管理平台整合零碳园区数据,智能匹配风光存储资源提升绿电效率,将碳排放转化为可量化数字资产,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数字化治理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数字化治理正成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数字化治理,构建开放、可信、高效的协同生态,破解产业链长期存在的“数据割据”与“协同失能”困境,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决策与资源优化配置。在推进数字化治理体系过程中,应着力构建标准化的数据治理框架,加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通过实施分类分级的数据资产管控策略,同步完善可信数据流通生态,实现治理效能与风险防控的有机统一。
数字化转型正成为重塑产业链韧性的核心驱动力。面向新发展格局,亟须构建“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演进”的双轨推进机制,继续加强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与支持,推动产业链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培育具有动态适应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生态体系。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工业互联网提升产业链韧性的机理、路径与政策研究”(25NDJC140YB)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