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8月2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与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一同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
8月20日,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六十年栉风沐雨,一甲子铸就辉煌。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砥砺前行,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西藏工作规律,全面总结治藏稳藏兴藏经验,确立并实施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发展指明方向。西藏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西藏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正式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这是西藏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越,标志着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中央始终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和推进西藏工作。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系统完备、科学务实,为西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2万公里,复兴号列车飞驰高原,电力联网工程覆盖全域,5G网络信号甚至覆盖至珠穆朗玛峰顶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65年的456元、108元,增长至2024年的55444元、21578元。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西藏工作,主持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党中央特殊关怀和全国大力支持下,西藏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藏学与西藏发展研究室主任蒋尉认为,西藏6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契合西藏历史传统和现实需要,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藏研究室主任张永攀表示,西藏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第一个千亿元用了50年,而第二个千亿元仅用时6年,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西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清洁能源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大幅改善民生。国家实施系统性文化保护工程,有效传承藏语言文字、传统医学、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促进西藏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副会长孔新峰强调,西藏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科学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所有发展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才能确保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西藏,不仅是文化繁荣的家园、民族团结的沃土,也是宗教和谐、社会稳定的典范,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强调“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体现了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关怀和庄严承诺。
西藏曾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无私支援下,2019年底,西藏7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郭克范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西藏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贯穿于西藏发展全过程,推动西藏迅速跟上全国发展步伐。
一位西藏牧民感慨道:“过去吃水靠挑、住的是毡房,如今通了自来水、铺了柏油路、住上安居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面貌日新月异,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教育是民生之基。截至2024年,西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18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97万人,超过西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教授周拉介绍,西藏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行从学前到高中15年公费教育政策,率先在全国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全覆盖。“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持续深化,全国十多个省市选派优秀校长和教师进藏支援,帮助建设了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等一批示范性学校,部分学校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0%以上。西藏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为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提供了内生动力。
西藏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近日,中央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抵达西藏,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本批援藏团队来自17个省市、76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及人民团体、1家中管金融企业和27家中管企业,共计选派2156名干部人才,支援范围覆盖教育、医疗、科技、农牧、产业等多个领域。
蒋尉表示,中央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西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口援藏机制不断深化,为西藏带来巨大发展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尊重,藏文化获得有效保护和传承,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奋斗、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
西藏发展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励轩表示,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合发展重工业。近年来,西藏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既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就业,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西藏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藏稳藏兴藏,首先是要保持西藏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广泛宣传西藏自治区60年来的辉煌成就,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学者们纷纷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导,立足西藏实际,深化理论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孔新峰认为,在西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应系统梳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理论渊源、实践逻辑与时代价值。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重点研究在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条件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在区域协调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措施;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等重大议题。
张永攀表示,未来将深化对西藏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跨学科研究,整合历史学、民族学、安全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资源,推动西藏综合性研究。要重点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西藏的具体体现,深化西藏与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律和逻辑研究。对于国外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污蔑歪曲西藏历史与现状的言论,学术界要予以有力驳斥,积极拓展国际舆论阵地,增强中国在涉藏议题上的话语权。
当前,西藏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藏文古籍数字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丹珠尔》《大藏经》等重要典籍完成修复并实现数字化共享。励轩表示:“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现代化进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处理好文化传承与保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让西藏百姓既享受现代文明成果,又保护好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的有机平衡。”
生态环境保护是西藏发展的基石,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苏发祥认为,生态本身就是发展和经济。要充分发挥农牧民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受益者。要持续改善高原生态环境,让雪域高原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
郭克范表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统一最高原则,又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未来,应深入研究和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蕴含的治理智慧,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藏正以昂扬姿态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西藏各族群众必将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
(本报记者陆航、班晓悦、陈雅静、刘越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