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济南讯 (记者张清俐 通讯员郝良华)8月18日,山东省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在济南举行,会议主题是“全球文明倡议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与会学者围绕全球文明倡议的哲学本体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对文明新形态的形塑路径等议题展开研讨,探寻当代中国哲学回应人类文明困境的理论方案。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殷玉平表示,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智慧贡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积淀的“和合”智慧,为全球文明倡议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哲学研究者应当以更开放的姿态,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引,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魂,又彰显中国哲学的传统智慧之根,在人类文明的会通中回应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方案。
山东省哲学学会会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森林认为,主体性哲学转向、肯定哲学转向是现代文明的哲学基础。两者都导致了物世界的扩展、物化价值的伸张,意义世界的被挤压、碎片化。反思、更新、重建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新意义世界,是中国现当代哲学的重要使命。因此,必须探究与此相对应的现当代哲学新转向,为重建新意义世界奠定坚实根基。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常务副院长郝书翠探讨了精神主动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她认为,精神主动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有我”“为我”和“超我”的有机统一。无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要确立起理性平和、昂扬自信向上的精神气质。
年会由山东省哲学学会、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