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讯 (记者陆航 实习生杨非非)8月18—19日,第八届中国翻译史研究专家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翻译史研究领域的百余名专家学者,聚焦主题“传承与开拓——翻译史研究新路径”,围绕“翻译史理论与方法”“文学翻译史”“应用翻译史”等议题开展学术探讨,为持续推动我国翻译学跨学科研究发展、提升翻译史研究水平凝聚思想智慧。
在大翻译思路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要立足世界格局,服务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与中华文化传播,突破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致力于创造优秀的翻译作品,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广西大学亚太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罗选民认为,大翻译与互文性、文化记忆、文化传播紧密相关。在大翻译的观照下,可实现文本的深挖和阐发、历时与共时并重、翻译与阐述共生、文字符号与艺术行为相生,培育和形成集体文化记忆,使之作用于国家形象、世界文学的经典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教授王东风提出,关于最早的西诗汉译,学术界始终未有定论。尽管翻译界对此持续关注,且不断有学者提出新发现,但这些“最早”译本被后续研究推翻。这表明在已发现的诸多“最早”译本之前,很可能还存在更早的西诗汉译。王东风认为,《圣经》中有多部先知书都是用诗体写的,由此推断,最早的西诗汉译应是公元760年《景经》中的《三威蒙度赞》。
区域翻译史涉及地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是翻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区域翻译史有助于深入理解翻译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展、传播和影响,以及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旭梳理了区域翻译史的研究背景与现状、研究内涵与意义,提出当前区域翻译史研究尚存在史料挖掘不足、研究对象模糊、理论意识淡薄等问题。区域翻译史研究应重视史料的挖掘、整理与实证,结合翻译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对区域翻译活动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中国区域翻译史研究体系。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峰认为,朱文振的语境翻译观是国内最早将上下文以外的语境与翻译联系起来的翻译观。朱文振曾提出,语境是文本产生的根源,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时应采取“体裁适应”原则,即根据原文文体、历史背景和读者群体,采取仿戏曲体而非现代白话体进行莎士比亚作品翻译。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院与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