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提升青年学者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能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8-22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安徽寿县讯 (记者吴楠 通讯员李论 陈子煜)8月16—19日,“第一届鄂豫皖区域史工作坊”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举行。

  “鄂豫皖区域历史底蕴深厚,既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带,又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核心区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安徽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魏国锋提出,此次工作坊的举行,不仅包含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与视角方法训练,还通过释读民间文献等沉浸式教学环节,助力青年学者建立历史现场感,培育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冯筱才认为,从文献到田野,再到文献的训练过程,可以更好地提升青年学者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能力。以寿县为样本的田野调查将贯穿工作坊全程,后续设置的专题研讨环节旨在实现三重目标:其一,通过个案深描揭示区域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其二,构建跨学科对话机制,推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范式融合;其三,建立青年学者孵化平台,在学术实践中发掘新生研究力量,持续激活相关领域的研究动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史研究作为史学方法论的重要转向,其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显著区别于传统宏观史学,已发展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刘建平提出,当前区域史研究主要聚焦于三大核心板块:以社会经济史见长的江南地区、注重民间文献挖掘的华南地区,以及关注国家—社会关系的华北地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鄂豫皖地区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淮河文明承载区及大别山精神诞生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层积与革命遗产,亟待学术界加强系统性研究,这既是完善区域史学术版图的需要,更是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切入点。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永华强调,20世纪以来,国际史学界的研究重心从政治史转向社会经济史,这种趋势要求我们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重视田野调查工作,只有回到原生态现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冯筱才提醒青年学者,在解读材料的时候不能陷入材料、完全相信材料,而要注意到材料背后的制度、时代、人物活动,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梳理清楚故事的细节。

  工作坊由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安徽大学陈独秀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