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画卷的展开中,高校作为人才摇篮肩负着为民族复兴培育栋梁的神圣使命。在全球化浪潮中,立德树人犹如定海神针,既守护着青年价值观的纯净星空,更承载着文明传承的时代重任。中华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交融,构筑起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系。高校要以文化自信为帆,以教育创新为桨,在课程思政中浸润家国情怀,在实践育人中锤炼责任担当,让每堂课都成为传播真理的舞台,每项活动都化作涵育品德的沃土。这种坚守与革新,既是对教育初心的深情告白,更是为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抉择。
一、文化根脉探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华文明基因库中蕴藏着立德树人的永恒密码。“仁者爱人”的伦理智慧化作青年志愿者扶助孤老的温暖瞬间;“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转化为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的青春足迹。当诚信教育走出教科书,在学术诚信承诺书签署仪式中具象呈现;当勤俭美德融入“光盘行动”的校园实践,传统价值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构建起“修身齐家治国”的现代转化路径:在宿舍公约中培育公德意识,在社团活动中涵养团队精神,在科创竞赛中砥砺家国情怀。从《论语》研读到社会调研,从文化沙龙到创新创业,传统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既有文化根基又具全球视野的新时代青年,让千年文明智慧在育人实践中绽放新的光芒。
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青年成长最鲜红的基因图谱。当青年学子走进革命旧址,指尖抚过斑驳的文物,耳畔响起老战士讲述的烽火记忆,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化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在眼前具象,焦裕禄栽种的泡桐树在心中生根。这种沉浸式教育让理想信念突破说教框架,在历史场景中构建起精神坐标系:半截皮带讲述长征奇迹,铁人誓言诠释奋斗真谛,航天壮歌奏响时代强音。当高校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现场、可体验的实践课堂,青年在重走革命路、传唱红色歌谣、演绎红色话剧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培育出既赓续红色血脉又勇立时代潮头的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领。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思想灯塔,为青年成长提供着穿越时空的精神导航。当《资本论》的真理光芒照亮课堂,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中落地生根,当矛盾分析法成为破解现实难题的“金钥匙”,科学理论便化作滋养心灵的活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保持理论精髓,又扎根中华大地,如同永不干涸的智慧源泉,构筑起青年成长的思想坐标系:在教师解读中国奇迹的课堂上,在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社会现象的讨论中,在青年以知行合一投身创新创业的实践里,真理的火种代际相传,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让青年在理论淬炼与实践锤炼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追梦人。
二、价值维度分析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价值。新时代高校作为人才摇篮,肩负着为民族复兴培育栋梁的神圣使命。当青年学子在思政课堂上解码“中国奇迹”的制度密码,在实验室里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教育便成为维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工程。这种育人实践不是空洞说教,而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精神坐标,让“四个自信”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从清华团队突破量子计算禁区,到北大学者构建AI伦理框架,高校科研新锐正在关键领域攻坚克难。经管学子用大数据赋能产业转型,人文青年以创新视角激活文化基因,他们都在用专业智慧解答时代命题。这种教育模式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发展蓝图,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立德树人如春风化雨,浸润着青年成长的沃土。高校深耕专业沃土,播撒创新种子,工科学子在产学研中调试设备,经管新锐在商战模拟里锤炼决策——这种“做中学”模式正重塑人才培养范式,让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如鸟之双翼,驱动青年在解决问题中成长,在创新实践中突破。品德塑造是教育的灵魂工程,沉浸式课堂与躬行实践在青年心田播撒真善美:社区服务中读懂“奉献”的温度,法治辩论里领悟“规则”的力量,这些经历悄然重塑着青年们的价值坐标。身心健康是青春远航的压舱石,心理支持网络与体育育人体系为青年装上隐形翅膀,咨询室的温暖对话与运动场的挥汗如雨,共同塑造着坚韧品格与阳光心态。这种全人教育理念,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彩,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价值。在经济主战场,他们既是产业升级的推手,用专利技术催生新业态;也是转型智囊,以科学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动能,管理精英用数据重构商业逻辑,创新驱动战略落地生根。在文化沃土上,师生解码传统基因,激活时代精神:古籍中探寻文明密码,艺术展演焕发文化生机。在科技前沿,科研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攀登高峰,量子突破与AI探索夯实发展底座。在社会星空中,毕业生以道德模范引领风尚,公益行动传递温暖,让真善美在各行各业生根。这种全领域人才供给,正构筑起民族复兴的坚实矩阵。
三、实践路径探索
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如盐化水,将价值引领浸润于知识传授之中。文学课堂解析《红楼梦》,既探家族兴衰之理,更思人性本质之问;物理实验室探究量子奥秘,既训科学思维之能,更悟求真精神之魂。课程设计融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教材开发实现知识传授与精神滋养有机统一,课堂创新采用情景模拟、课题探究等教法,让青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厚植家国情怀。工科生调试设备践行科技报国,医学生临床实践书写大医精诚。这种育人模式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生态,让教师成为真善美的播种者,课堂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沃土,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如阳光雨露,滋养着青年的精神原野。从文化节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到学术沙龙触摸学科前沿的脉动,从美术馆领悟艺术创作的灵韵,到志愿服务体悟责任担当,浸润式文化体验重构着育人生态。图书馆的静谧书香与文化广场的青春交响,构筑起立德树人的时空场域:校史馆的老照片诉说学术传承,文化长廊的大师箴言照亮成长航程。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让青年在社团协作中学会共处,在艺术实践中放飞理想,在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中涵养家国情怀。
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师,其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构成最生动的育人教材。学者在三尺讲台解析学术前沿时,严谨治学的态度已然成为育人底色;导师在课题组会上启发创新思维时,追求真理的品格正在塑造青年学风。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需要通过系统化培训实现教育理念迭代,以“课程思政”工作坊破解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割裂难题;用心理学研修班解码青春成长密码,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读懂青年心灵的知心人。多维激励机制为教师育人热情添薪,将育人成效纳入职称评审,设立“匠心育人奖”表彰典型,让教师既有职业尊严感又具价值获得感。当教师发展体系与育人成效评价形成闭环,高校教师便能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人格魅力点燃学生心中向善向上的火种,真正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共同成长。
完善评价体系。高校立德树人需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如多棱镜般折射青年成长的完整光谱。评价体系革新打破唯分数论,将思政品行、实践创新、团队精神等纳入评价维度:思政考核丈量理想信念的成熟度,实践评价记录知行合一的行动力,创新指标捕捉突破边界的思维火花,团队评估见证协作共生的成长轨迹。这需要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型,通过过程性记录与结果性认证结合,为每位学生绘制动态成长的数字画像。当评价结果成为师生共进的导航仪,教师可实施精准指导,学生能绘制发展路线。这种以评促建的机制创新,使荣誉评定、资源分配与育人目标同频共振。
高校需坚守文化根脉,将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熔铸于育人全程。通过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校园文化春风化雨、教师垂范以身作则、多维评价激励成长,构建全环境育人生态。当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青年就能在知行合一中锤炼品格,在创新实践中增长才干,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立德树人的光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作者:郭一,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徐大兵,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