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高校要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收藏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推进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民族复兴进程中肩负着特殊使命。高校要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主动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诉求,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培养可堪大用之才。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使命,教育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时代新人。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升级、国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及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深刻推动着教育变革。高校必须主动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确保培养的人才既坚守政治立场,又能担起专业重任;既具备扎实学识,又有坚定信仰。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巩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源于教育的本质是铸魂育人、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二是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的有力支撑。高校凭借优质人才资源、强大的科研能力、多元文化交融和多方交流合作等独特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引领价值,理应成为教育改革排头兵,引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优质人才资源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支撑力。高校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高校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充满创新创造精神,应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教育实践成效的检验者,为教育改革注入青春活力。

  强大的教学科研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驱动力。高校是依托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域,应将不断产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紧跟时代前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研支撑。

  文化交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资源力。多样化生源和师资队伍构成高校文化交流交融的丰富素材与实践主体,成为产出新成果的基础。充足的课程资源和学术资源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研究多学科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拓展思维胸怀的基本条件,为高校师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提供了文化滋养。

  多方交流合作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各高校凭借其办学传承、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开展交流合作,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新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使教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纽带。通过与国际高校、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及时了解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引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三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要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突破口,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核心,在教育评价体系、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创新。

  革新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抓手。高校要以切实行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业务轻思政、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应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增加社会实践、创新成果、道德表现等维度的比重,强化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成效纳入考核体系,有效引导师生对“立德”的重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高校要立足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专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在课程体系上,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交叉学科,开设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组织上,应推广研讨式、项目式、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尊重规律、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党和国家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构建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赋予院系办学自主权,激发基层教学单位的改革动力。在资源配置上,向教学一线倾斜,加大对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教育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师生大胆创新探索,能有效激发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开发校内管理、服务等教育资源,使教师有序参与育人环节,自觉担起育人主体责任,实现育人主体从单一走向全面、育人过程从片段走向整体、育人视野从扁平走向立体,做到将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改革全过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构筑网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2025CKS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