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红色杂技剧:舞台演绎红色审美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8-25
收藏 纠错

  2004年,国内剧团尝试让杂技与戏剧进行跨界,探索及创新出一种新的独特舞台展演形式,诞生了首部杂技剧《天鹅湖》。借助音乐、舞蹈、造型及“声光电、服化道”等多种舞台艺术进行“跨界”“跨媒介”,将杂技技巧与主题叙事进行巧妙编创而形成“演剧”,经过20年的发展,杂技剧成为当代舞台创作中成功转型与创新转化的重要门类,更在新时代中国舞台上独具风采。

  当代舞台对红色文化的演绎与传承

  全国杂技院团响应历史重大题材创作的时代趋势,共有30余部有关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及工业题材建设的红色杂技剧诞生。继2018年南京杂技团成功创演红色杂技剧《渡江侦察记》之后,出现的红色题材作品包括:《金沙江畔》(2019,成都杂技团)、《那年·渡黄河》(2020,濮阳杂技团)、《芦苇青青菜花黄》(2020,江苏省杂技团)、《铁道英雄》(2020,山东杂技团)、《忆·华年》(2021,沈阳杂技团)、《大桥》(2021,南京杂技团)、《大刀传奇》(2021,杂技团)、《闪闪的红星》(2021,自贡杂技团)、《山上那片红杜鹃》(2021,江西杂技团)、《聂耳》(2021,云南杂技团)、《一双绣花鞋》(2021,重庆杂技团)、《江山如画》(2021,新疆杂技团)、《英雄虎胆》(2021,广西杂技团)、《先声》(2023,沈阳杂技团)、《天山雪》(2024,上海杂技团)、《脊梁》(2024,贵州杂技团)等多部作品。红色杂技剧将“炫技”的杂技舞台演绎与红色文化进行跨媒介组合,通过“声光电、服化道”及数字技术赋能杂技舞台,助推了当代杂技剧的创新与发展。

  以《渡江侦察记》《战上海》《天山雪》《先声》等为代表的红色杂技剧主题精品创作成为当代杂技剧创新、创造的重要文化现象,展现了当代舞台对红色文化的审美转化及自觉传承。其中,多部红色杂技剧由同名红色题材电影“再媒介化”而来,比如《渡江侦察记》《战上海》《铁道英雄》《英雄虎胆》《闪闪的红星》等。同名电影改编为同名杂技剧,“再媒介化”的“吸收、改造和重构”的文化语境,提升了杂技剧的“互文”接受及传播影响。2018年,南京杂技团《渡江侦察记》以“红色杂技剧”形式演绎“渡江战役”,对同名电影进行了再媒介化的改编与创新。2019年,上海杂技团《战上海》以翻腾、抖扛、跳板、空中节目等杂技技巧演绎解放上海的军人的英勇事迹。2021年,广西杂技团《英雄虎胆》是对十万大山剿匪同名电影的媒介转化与精神互文。红色杂技剧成为当代舞台的重要成功展演案例。

  红色杂技剧的舞台演绎与审美诠释,激发了当代舞台创演的活力与动力。2023年,《战上海》获第十六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24年,《天山雪》《先声》两部红色杂技剧再获第十七届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先声》首次将九一八事变搬上杂技剧舞台,通过车技、绳吊、爬杆等技巧与多种红色文化符号组合,借助音乐、舞美、灯光、投影、VR等,使观众沉浸于“红色”气氛美学演绎的审美感悟中。《天山雪》则以跨越70年上海援疆的文化时空及人文事件,以杂技的景观化舞台演绎“上海与新疆两地人、三代情”的故事,“蒙太奇”的戏剧呈现与文化“润”疆时间跨度70年的情真意切,跨界、跨媒介的审美创意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媒介舞台彰显了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嵌生、共生情感。杂技性、戏剧性、红色题材、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舞台上的精彩纷呈,为探索红色舞台审美意识建构功能及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实践场域。

  融合创新助推当代杂技剧繁荣发展

  从电影到杂技剧两种媒介的“再创作”让杂技赋能文化审美意识的创新发展与传播。红色事件、英雄人物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红色文化让中国杂技剧创作及发展找到动力。红色杂技剧作为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特别是红色经典电影改编成的杂技剧更是展示了红色精神在舞台上的传播力影响力,这种将影、剧进行“互文”的杂技剧舞台让观众体会到红色文化的“英雄品格”。

  红色杂技剧使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深入时代、深入人心,其创作推动了中国杂技剧的成熟,拓展了杂技剧的发展格局。红色主题精品创作成为当代杂技剧创作的又一崭新领域,是舞台景观审美与戏剧情感传播上较成功的舞台创演典型。

  让杂技的“高难奇美”与红色叙事巧妙融合,使杂技的奇观与演剧的“戏剧实现”找到情感逻辑及主题关联。这些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杂技剧,通过舞台演绎对红色历史进行再创作与审美化阐释,以崇高化、典型化的英雄形象与“大我”情感,彰显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文化自觉。突破“杂技拙于叙事”这一桎梏,将杂技、戏剧、红色文化紧密关联并获得了较强的观众认同,彰显出红色杂技剧的精彩魅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务实、更坚定的艺术初心和文化使命助力当代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让杂技走向人民、走进老百姓生活,助推新时代舞台审美意识的价值建构。

  红色杂技剧无疑是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突围的一个红色文化典型。对主旋律的红色题材进行舞台审美演绎,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杂技剧发展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红色基因及时代价值。在跨界、跨媒介的舞台实践中,要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舞台建构路径及红色文化符号生产模式。红色杂技剧对当代红色话语建构的探索,不仅是为红色剧场的实践与演进提供了方向,也向世界展示了文艺精品的创作成就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情感、中国价值。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项江涛(报纸) 胡子轩(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