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意蕴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8-27
收藏 纠错

  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理论完善和实践引导,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重新确认和回归,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标识性范畴。人文经济学的价值意蕴,可以从意义和内涵两个视角加以深入剖析。

  经济活动人文性的回归与澄明

  人文经济学概念和命题的提出是对经济活动人本属性的守正和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经济活动内含着双重属性,即“属人”与“为人”。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属人”性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重要表现。人通过经济活动创造价值、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构建。人文经济学的守正就在于明确了经济活动是属于人的活动,是人的生存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和交换的过程,更是人的能力、创造力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展现。

  另一方面,经济活动的“为人”性就在于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活动的目的。我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和所创造的一切价值,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和层次。

  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是对我们现代经济活动和经济本质的回归,它重新确立了经济活动当中的人本属性、人学意蕴,强调经济活动的“属人”和“为人”本性,重新定义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将人的需要和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人文经济学拓展了经济学分析的范畴,将文化价值、社会关系等人文因素纳入经济研究的框架,同时它也提供了评判经济活动的新标准——不仅关注效率和利润,更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回归与确证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和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生产目的是以使用价值为主要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活动“属人”与“为人”的统一。随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顺利实现,但是必须高度警惕市场经济可能诱发的价值取向偏离。对市场的趋利性如不加以限制,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将偏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具体表现包括忽视公平正义、淡化共同富裕目标等,这种偏离将进一步导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是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回归,它强调经济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人文经济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引导,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重新确认和回归,它强调经济活动要回归到“为人”的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文经济学提示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市场机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经济增长是过程而不是终点,效率提升必须与公平正义相统一,企业发展要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这种回归,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能够使市场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范畴和标识性概念。它在吸收西方现代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原则要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范式与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人文经济学突破了西方现代性过分强调个人理性、市场至上的局限。在经济领域当中,西方现代性往往将“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基础,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和发展困境。而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觉悟。在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上,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不仅要创造物质财富,更要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超越了西方现代性当中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积累的狭隘视野。人文经济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它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着力点,以人口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动力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支撑点,构建起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