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人文经济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8-27
收藏 纠错

  人文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立足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人文关怀、生态保护、共同利益嵌入经济活动,使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因此,人文经济学能够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探索出一条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新模式。

  人文经济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资本逻辑展开的西方现代化,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逻辑展开的现代化。人文经济学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有内在契合性,又在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上相互支撑,共同指向人的价值、需求和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现代化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人文经济学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根植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的利益、需求、福祉放在首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反对将人物质化、工具化。人文经济学是对西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超越,主张经济学回归对人的关怀,关注人的情感、道德与文化需求,以及公平正义、公共福祉等社会因素,主张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幸福与发展。这就要求突破将“经济增长”视为终极目标的片面性,破除“唯GDP论”,将“人”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文经济学提供鲜明的价值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发展为谁、如何发展的根本原则,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坐标。这就要求人文经济学不仅要关注社会成员的情感与需求,更要着眼于“人民”这一整体的共同利益,避免陷入对个体主义的过度强调,注重个体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福祉的平衡。人文经济学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方法支撑和具体实现,通过对人的行为动机、社会关系、文化背景等非经济因素的研究,揭示了经济活动背后复杂的人文逻辑,为理解“人民需求”的多样性提供了更细致的分析框架。同时,丰富了衡量人民福祉的维度,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更具可操作性。

  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推进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奇迹,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互融互通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文经济学助力共同富裕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人文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文化与经济和谐共生,致力于通过经济与人文的融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目标高度契合。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人文经济学对于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的处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要求规避西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文缺失”等弊端,主张经济学的人文维度回归,强调通过道德规范和制度机制,控制贫富差距,在公平基础上提升生产效率。这将保障公平与效率在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引领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确保全体人民共享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民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成果的共享者,可以为共同富裕提供多种实现路径。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助力形成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好经济“蛋糕”。在就业增收上,弘扬工匠精神,激励人们勤劳致富,鼓励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创造更多就业。在分配制度上,努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要发挥政府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不断改善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多方面推进共同富裕。

  人文经济学助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文经济学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创新,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人文经济学能够纠正工业革命以来物质文明发展的单向度倾向。西方经济学常常过度强调物质财富增长,从而导致物质主义膨胀,忽视人的精神需求、社会公平与文化传承。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生活改善,也涵盖精神世界丰富。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人民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资源分配向教育、文化、公共精神建设倾斜。当然,人文经济学的作用不仅是理念指引,也是制度安排,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将人文经济学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之中。

  人文经济学影响物质文明的方向并影响其持续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一旦离开人文精神约束,就可能引发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社会分化等问题,往往会超出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性问题。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行为的伦理维度,通过倡导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公平贸易,将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社会公益等人文价值嵌入经济链条,使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同时成为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人文资源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文旅等将人文价值转化为物质财富,实现文化经济化。另一方面,社会信任、道德规范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这些精神文明的核心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实现了“经济文化化”。上述双向转化机制将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良性循环中更为协调。

  人文经济学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文经济学作为一种关注文化价值、生态伦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学范式,通过将“人—自然—经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目标更统一、实践更高效,超越了传统经济理性的局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辟了新空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可行性的路径,有助于我们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人文经济学重视文化认同与社会规范对生产、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影响,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实践导向。人文经济学通过重构经济评价体系,将生态成本、环境承载力等纳入经济决策,在产业升级等重要环节推动高耗能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既保障经济稳定发展,又守住生态红线。人文经济学通过弘扬天人合一、取用有节等生态智慧,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氛围,推动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成为自觉选择。人文经济学能够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人文支撑,不仅从技术层面助力规则制定,更从人的需求出发提出公众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具体方式,使制度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认同。

  人文经济学在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动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统一。人文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物质积累。这与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致,也呼应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人文经济学强调的代际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福祉高度一致。人文经济学突破了效率至上的单一逻辑,将人的需求与自然承载力相结合,把生态保护纳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范畴。尤其在乡村振兴中既发展特色产业,又通过生态修复守护绿水青山,让生态红利惠及全体人民,不仅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的内在统一。

  (作者系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隋萌萌(报纸)赛音(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