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数字中国建设加速迈上新台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08-27
收藏 纠错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张译心

  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较2020年增长5倍,达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数增长34倍,突破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数据局在会上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成就,多项突破性进展令人瞩目。今年正值我国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十周年,本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深入分析数字中国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的新动力,并展望“十五五”时期数字中国的发展路径。

  数字中国发展成绩斐然

  “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转型,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孟天广表示,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构建以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和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体制机制。2022年,《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地位。2023年,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为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系列政策有效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我国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共享经济等领域跻身国际前列。“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政务服务改革惠及亿万群众,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治理场景中的深度应用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东数西算”工程有效优化算力布局,推动算力新质生产力科学配置,借助西部清洁能源实现成本降低与区域协同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广泛落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突破1亿人次,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率达100%。

  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艺明看来,数字基础设施在数字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硬件保障。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为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提供物理和技术支撑,堪称数字经济的“血管”和“神经”。其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超前基础设施和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我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推动数字贸易与跨境合作。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加速,国产操作系统迅速崛起。鸿蒙生态设备总量已超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智能大脑”;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缺芯少魂”、自主可控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张钦昱认为,国家充分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通过周期性、系统性、制度化的战略规划,明确关键技术的研发方向、阶段目标及资源配置路径,使创新主体在清晰规则下开展长期布局与突破性创新。

  数字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广泛人群,民生保障持续“升温”。“高效办成一件事”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新阶段,越来越多事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智技术正在织就一张全域联动、敏捷响应的服务网络,让公共服务更加可及、更有温度。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表示,在民生诉求响应方面,各地构建起“一网统管”“接诉即办”“民意速办”等统一数字化服务平台,加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高效汇聚与分拨群众诉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高频问题,推动政府由被动处置转向主动服务。在公共安全领域,多个城市建成数字化安全预警监测处置一体化平台,实时感知城市运行风险。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快速调度资源、压缩响应时间,将处置窗口前移至“黄金时段”,显著提升城市韧性及应急能力。

  在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数字技术下沉使基层服务更便捷、更高效。如山东烟台“数字镇街”推动数据回流至街镇和社区,社区工作者借助移动终端即可现场办理社保、养老等事项,真正实现“家门口办事”,使资源精准下沉、需求高效上达。

  数智技术快速迭代,并加速应用于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多个领域,推动构建“依数感知、用数认知、循数决策、依数施策”的数字治理体系,为建设普惠、公平、包容、智慧的数字社会做出积极尝试。孟天广补充道,数智技术一方面赋能政府,通过“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等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对社会运行规律和社情民意的感知与认知能力,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为群众提供普惠、便捷、高效、精准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赋权社会,借助“接诉即办”、网络留言、数字协商、人民建议征集等应用,切实提升公众诉求表达与公共事务参与能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奠定技术基础,促进数字时代的公平正义。

  为何需要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张钦昱看来,数字中国建设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技术红利通过要素化、市场化方式释放,实现公民权利与公共利益的优化配置。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可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监管有效性与执行精准性,并在制度层面实现跨领域、跨层级的高效协同。数字中国建设通过数据确权、跨区域数据流通和可信交易平台构建,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法治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可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数字中国建设未来可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据规模持续扩大,数据资源供给更加开放,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数字中国建设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与活力。展望“十五五”,数字中国建设将在学术科研、数字产业发展、国际合作、法治保障与社会影响等方面持续深化。

  学者们认为,数字产业在规模扩张、跨界赋能、国际化与安全标准化等方面仍具有巨大潜力。据业内预测,到203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数据产业成为关键增长极。王艺明提出,未来数字产业发展将以数据要素市场化与技术融合创新为核心。一方面,数据确权、定价与流通机制加快完善,交易市场体系日趋成熟,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变。另一方面,数字产业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生成式AI与大模型嵌入数据分析流程,不仅提升处理效率,更催生“数据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业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江飞涛表示,“十五五”期间,围绕数字中国建设这一核心,可重点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深入研究“数实融合”所涉及的产业政策与体制机制设计。应深入探讨实体经济作为重要载体为数字经济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并从产业政策的目标设定与工具选择等角度,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资源配置、渗透融合、协同发展方面的优势。

  吴晓林建议,“十五五”时期学术界应聚焦三大关键问题,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一是破解数字平台可持续发展难题。当前,各地数字化平台存在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运维成本高等问题,亟须研究共享架构与多元分担机制,确保平台“建得起、用得好、活得久”。二是突破部门协同瓶颈。“数据孤岛”与条块分割仍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主要障碍,应探索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深度融合,厘清权责清单与部门间关系,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协作,设计激励考核机制,引导部门主动围绕群众需求联动协作。三是关注数字化公共服务的公平与安全。应研究弥合数字鸿沟的路径,保障老年人、困难群体平等获取服务,并构建兼顾效率与伦理的防护体系,加强数据隐私保护与算法歧视治理,在技术应用中守护公平正义。

  展望“十五五”,学者们认为,数字中国建设将继续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为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学术界将进一步深化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据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推动数据要素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编辑:赛音】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