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新进“青椒”,北京某高校的小许(化名)即将迎来自己的第一个教师节。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术追求,小许说自己既对未来充满希望,又深感责任与压力。
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青年教师群体,探寻青年教师的真实现状,为搭建“青椒”友好型成长环境提供有益镜鉴。
生活不止是诗和远方
“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代称。在大众眼中,高校教师这一职业体面、轻松,很多青年学子对在高校任教心之向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已达97.9万人,较2018年增长约28.1%,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超三成。
小许经过层层选拔,入职了梦寐以求的高校。“新学期,我将负责16个班的教学,涵盖了4个科目,平均每周有8个课时。除了上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备课和做学术科研。虽然辛苦,但这种充实感也让我很有成就感。”小许向记者表示。
李华胤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到留校任副教授,用了7年时间。与大多数“青椒”相比,他是幸运的。“经过三年预聘期,我顺利通过了考核,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带学生进行中国农村田野调查之中,真正能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和学生们一同成长进步。”怀揣着对田野的热爱,在李华胤的引导下,一批又一批学生逐渐爱上调查,专注于田野研究。
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杰琼看来,高校是知识的殿堂、创新的摇篮,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向,更是教育事业的意义所在。
采访中,大部分“青椒”认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成长成才,能获得很强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然而,在这一职业“光环”的背后,却有着更深的困惑和焦虑。
饱和、紧凑、多线作战、累并快乐着……北京某高校一位“90”后教师用这几个关键词总结了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他说,每天都感觉任务做不完,时间不够用,稍微一放松就跟不上大部分人的步伐。
这一现象,可以说是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缩影。青年教师往往需要同时承担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等多重任务,又面临多重考核压力。这不仅会让他们产生精力分散的焦虑,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一位“青椒”坦言,自己在“上课—填表—开会—回消息”之间反复横跳,碎片化让自己成为时间管理大师。
记者了解到,若按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通常在10—12小时。以一周来看,满负荷工作的时间约有6天,为保证教学质量,这些时间约一半以上要用于备课,至少一天时间要处理行政事务或学院交办的其他工作,真正留给科研的时间并不多。
“起跑姿势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
“2024年4月,我向某期刊投稿了一篇论文。今年5月,期刊回复拟录用。如今,四个月过去了,这篇论文还没有校稿,之后排刊还要一年。”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慧敏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已经算是顺利的,如果中间被拒稿一两次,周期还要拉长三到六个月。
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力探索“非升即走”制度。这一做法伴生了高校职称晋升、科研成果评定、青年教师权益维护等相关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高校“非升即走”的考核要求各不相同,标准也有所差别。比如,有些高校要求3年内发3篇核心期刊论文,主持或参与一项国家级课题并推出相关成果;有些高校则通过3年小考核和6年总考核,要求青年教师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还有些高校实行“末位淘汰、择优选择”。
因此,“2篇论文正在投,3篇论文正在写,5篇论文在谋划,每周都必须有论文在推进”,成为广大“青椒”的常态。
“非升即走”制度正式称谓应是“终身教职制”或“预聘—长聘制”,旨在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的弊端,优化师资结构,激发教师工作活力,促进学术创新与竞争。
一位某“双一流”高校教授表示,“从我个人角度看,真正规范的‘非升即走’制度能避免青年教师入职后‘躺平’。如今实行该制度的学校,其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与未实行前相比有明显提升”。
随着考核标准的不断加码,“非升即走”制度也逐渐异化为一种压力机制。多位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在科研、教学和项目申请等多重压力下疲于奔命。“非升即走”激励有余,但培育扶持力度不足,更倾向于有目的“筛选”而非对人才的“投资”,违背了这项制度的设计初衷。
有学者提出,想要获得高质量学术成果,要给青年教师留有充足时间。当前,青年教师面临的压力主要源于资源分配机制及其背后的评价体系。在各类量化评估指标成为衡量高校发展与教师绩效主要手段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被期待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还须将成果与职业发展紧密关联。
高质量教学与科研成果往往需经历较长周期的积淀且充满不确定性,而评估与考核却往往周期固定、计划性强。这种时间上的张力加剧了青年教师的压力。此外,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之余,还要履行诸多社会服务职责,常处于多线程工作状态,能否专注并有效产出成果,也在无形中被转化为对个人规划与执行能力的考验。
“学术不是苦行僧的修行,而是与真理的浪漫邂逅”
针对高校科研考核评价中存在的简单化、功利化、单一化等问题倾向,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学术界称之为“破五唯”。然而,在推行过程中,成果量化仍是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究竟该如何解决“青椒”发展难题,让他们能安心做科研?日前,不少高校和机构的探索性做法值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持续优化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推进职称破格制度改革,青年学者导师制、“青启计划”、青年人才“培远计划”等举措,对青年研究人员的快速成长起到加速器的作用。上海某高校正以“准聘—长聘”制改革逐步替代“非升即走”,核心转向为“先留后升、不设名额限制”,准聘和长聘之间间隔6年,长聘后配套激励与防“躺平”机制。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发布2025年海外优青(新增批次)招聘计划,其公告明确提出“无‘非升即走’,不实行竞争性淘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余福海认为,科研人才自身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论文发表的载体是权威和顶级期刊,还在于能够通过高效的知识生产活动,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富有深度的理论创新、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未来,应树立更加多元的学术评价标准,强化长周期评价,减少年度考核等短期考核的压力。
2024年4月,国内首个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上线。平台对作者没有头衔、职称、资历限制,让青年学者能够充分展现和分享研究成果。截至2025年9月,平台已发布论文超4万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表示,对“青椒”更友好的学术评价模式应该是原创导向和以文评文。“原创导向”学术评价,是指以鉴别原创、激励原创为目的,以原创性作为学术评价的首要标准,着重考察学术成果包含的知识要素(如概念、理论、方法等)的原创性。“以文评文”学术评价,是指按照论文内容质量进行评价,不考虑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也不考虑论文作者的身份。这样“青椒”就不用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期刊级别,可以长期潜心做“冷门”基础研究和突破性的原创研究。
多位青年教师期望,未来能更好地落实“破五唯”,建立多元综合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术健康发展的环境。在“非升即走”制度中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岗位,重视育人实效、学术贡献与社会服务等长期价值。同时,尊重学术研究规律,强化有组织科研及学术共同体合作,为青年教师创造能够沉下心来专注学术的条件和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陈雅静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