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北京,天高气爽,秋色宜人,中国迎来一个充满收获的季节。
12日上午,中国历史研究院鼎堂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备受瞩目的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如期开幕。在简朴隆重的开幕式与议题鲜明的分论坛现场,来自中国和4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300余名历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赴这场史学交流之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历史研究、促进文明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举办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的重要目的——以史学研究为纽带,助力文明传承、推动文化交流,服务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与会学者聚焦“文明传承与历史道路”这一主题,以多维度视角、多层次分析、多领域探索汇聚全球史学智慧,深入剖析不同文明的传承脉络与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为推动世界历史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高水平学术合作、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对话注入强劲动力。
这是一场汇聚全球史学力量的国际盛会,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平台。与会学者围绕“文明传承”“道路探索”“交流互鉴”的核心内涵,深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逻辑,积极研究阐发不同文明共生共荣的时代意义。
立足历史 揭示文明
“当非洲、亚洲、欧洲人民坐在一起,读懂彼此的历史与文明,尊重便会生根,和平的国际体系才有根基。”尼日利亚当代中非研究中心主任谢里夫的感慨,道出了论坛“文明互鉴”的关键要义。他提到,“信任”是论坛研讨中的高频词——有了信任,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才能推动教育、历史领域深度交流,让世界远离冲突与霸凌。谢里夫特别援引中国“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的古训,强调历史对认知文明的关键作用:“了解过去,才能理解当下、把握未来。”
美国中古中国学会前会长南恺时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参加此次会议的体验。“七种语言的同声传译、丰富多元的议题设置,让全球学者能充分汲取知识。”在他看来,史学研究不应局限于单一文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都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唯有探索两种或多种文明的互动,研究才能更加全面和客观”。
将不同文明进行对比分析,是论坛上的鲜明特色。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猪俣健聚焦危地马拉、墨西哥地区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异同,发现二者在“仪式与知识传承”上有着奇妙共鸣:“无论是中国文明还是玛雅文明,文字都不仅是工具,而是与仪式紧密相连,这又和天文历法知识息息相关。”他从考古学研究中获得启示:早期文明中大量的人类协作案例,打破了“文明发展必伴生不平等”的旧认知,“现代文明更需重视协作的可能,而文明互动、知识共享,正是促进协作的重要基础”。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主任吉浦罗告诉记者,自己研究亚洲区域时,深受布罗代尔地中海研究方法的启发。在他看来,中国广州、中国澳门及日本的部分港口城市,绝非单纯的历史地理概念,而是具有深层关联的“机制性模型”——这些城市间不仅经贸往来密切,与各自国家内陆地区的联结也较以往更为紧密。这种跨范式的研究分析框架,为全球文明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日本九州大学原副校长宫本一夫长期深耕中国及东亚文明起源研究。这次参会经历让他收获了全新的认知:“通过了解其他地区在改善民生、为民祈愿方面的实践,我得以探寻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并与东亚地区展开对比分析,此前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疑问也迎刃而解。”他认为,每个区域的文明起源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价值,而文明间的交流互动,正是挖掘这些价值的关键所在。
从非洲到美洲,从欧洲到亚洲,学者们的分享虽聚焦于不同文明研究,却最终汇聚向同一认知:唯有以历史为镜鉴、以交流为纽带,在文明传承中探索创新,在互学互鉴中稳步前行,方能为破解当下难题、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源自史学研究的深厚智慧。
多维探讨文明发展规律
此次论坛设置六大议题作为分论坛的主题,分别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模式”“文明演进与历史道路的形成”“文明碰撞中的近代中国与世界”“文明多样性与不同历史道路的选择”“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与时代价值”“文化交融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六大议题以“文明”为主线,呈现出从历史根源到当代实践、再到未来方向的逻辑递进关系,共同构成对文明发展规律的完整探讨。
在“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元模式”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有22位全球考古学家参与研讨,其中11位聚焦中国考古学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另外11位探讨欧亚、美洲文明,形成跨区域、多维度的文明起源研究格局。该论坛发言代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表示,本场分论坛参会学者均为深耕田野考古领域的专家,发言内容多元、视野开阔,展现了对文明起源的深度思考。他表示,我们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力量。
以“文明演进与历史道路的形成”为主题的分论坛,共设29场专题报告,与会学者立足多元探究方向,共同解读中华文明的深厚内涵与发展脉络。该分论坛总结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代国玺表示,本场分论坛呈现两大突出特点。其一,学者对新史料的敏感度极高,研究兼具时效性与前沿性——日本龙谷大学副教授中田裕子、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卫红采用了最新公布的材料。其中,戴卫红所使用的研究材料“皇帝北巡之碑”,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汉文石刻,2025年8月初正式对外公布,足见其研究紧跟史料新动态。其二,当前,学者们对东亚文献数据库建设抱有浓厚热情。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研究员阮苏兰着重介绍了韩国佛教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与规划,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埋藏文化财中心主任马场基则分享了投身日本木简数据库建设的工作方向。这些数据库一旦建成,必将为我们更深入认知中华文明、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提供重要支撑。
聚焦“文明碰撞中的近代中国与世界”主题的分论坛,有3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其间不仅探讨了诸多新课题,更提出了诸多创新性观点。该论坛代表、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研究员米尔泽汉诺夫表示,本场分论坛学者围绕多方面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既探讨了文明发展路径与现代化的内涵,强调对现代化重要性的认知,也关注文明话语体系的构建;同时,各方还分享了历史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方法与历史观,尤其针对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最新进程,深入探讨了如何对其进行定义与研究。
在以“文明多样性与不同历史道路的选择”为主题的分论坛上,10余位学者现场发言。来自亚欧非三大洲的多国专家学者,围绕文明理论构建、文明发展脉络与跨文明比较,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道路的选择逻辑等议题进行交流。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员黄艳红认为,本场分论坛既有宏阔的理论思考,又有扎实细致的案例研究,为理解全球文明多元共生格局、探寻不同历史道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术维度。多位学者分享文明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从国家形态、发展模式等方面,概括中华文明与西欧文明道路差异,同时指出二者当下均倡导合作共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结合非洲文明研究,剖析文明定义与研究阶段特征,提出现代文明观念悖论的解决思路;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所教授里纳特-希加布基耶夫概述中亚地区部分古代人群的历史。
在以“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与时代价值”为主题的分论坛上,24位来自历史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围绕“东西方接受外来文明:历史文明交流及其启示”“战后世界历史的转折与文明交流互鉴新时期的开始”等话题展开研讨,以跨学科视野为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学术思考。多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代表性研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白玉冬聚焦叶尼塞河畔的中华文明遗存,考据隋唐五代时期中原文化对北方草原的影响,填补游牧族群无文字记载的研究空白。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鲍里斯·古谢列托夫以近二三十年来俄罗斯政治发展为关键锚点,构建欧洲、中国、俄罗斯政治发展对比框架。泰国清迈大学校长助理蓬猜·威素迪萨从东南亚角度切入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突破本土视角局限,探讨东南亚学术界与社会对该倡议的认知、态度及反应,为深化跨区域合作倡议的外部认知研究提供新参考。
在以“文化交融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分论坛上,32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百年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全球视域下的文化交融”等话题提出,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表示,集中研究中华文明的特性和形态应该聚焦于三个重大问题:一是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二是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三是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既要揭示中国文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也要揭示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青年视角赋能文明传承
本届论坛专门设置的青年论坛,以“历史之路与人类文明的未来”为主题,为青年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成为整场论坛的突出亮点。不同于主论坛的宏观视野,青年论坛侧重于“小切口深分析”:青年学者或以某一区域文明的发展历程为案例,挖掘“历史之路”中的文明智慧;或结合数字技术对历史研究的革新、文明多样性保护的现实需求,探讨青年一代在传承历史、助力文明发展中的使命与实践方向。
青年代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戴维·沃伯顿表示,在青年论坛中,30位中外学者围绕“历史之路如何照亮人类文明未来”核心议题,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围绕差异化议题展开细致探讨。与会学者一致表示,唯有深挖不同文明的历史脉络、厘清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才能为破解当下全球困境、锚定文明未来方向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史学答案。
在学科关系层面,沃伯顿明确了历史学“依证据立论”与人类学“以理论释现象”的本质分野,并提出关键观点——1930—1940年兴起、20世纪60年代走向繁荣的新考古学,成功实现了两大领域的学术融合。该学科既传承历史学对物质证据的系统收集与深度阐释传统,又引入人类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有效弥补了人类学研究中物质性证据缺失的短板,最终构建起更为全面、立体的学术研究路径。
在该论坛研讨中,青年学者从多元研究领域切入,以具体案例为支撑、实证研究为方法,为“历史之路与人类文明的未来”这一议题提供了扎实的学理依据。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聚焦自然环境转型与农业发展,对比中国(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主)与荷兰17世纪初期的发展进程及差异。他发现,14—17世纪莱茵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路径具有相似性;此后,以这两大流域为代表的中西方历史道路逐渐分野。对二者的发展历程进行对比研究,可为深入剖析17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形成机制、东方农业文明发展特征及中西方社会管理模式差异,提供重要学理依据。
埃及旅游与文物部卡尔纳克孟图神庙首席督察员亨德·阿明·赫莱迪以中国和埃及古文明对比为核心展开论述。他表示,尽管中埃两国地理空间相距甚远,但古丝绸之路作为关键交流纽带,为两大文明搭建了互动桥梁,促使二者形成诸多共性特征。其中,在文字体系层面,古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古代文字具有相似的文明承载功能:既承担记录历史信息、传播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又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书写载体的演进与革新,体现出文明传播方式的共通发展规律。文明的延续与繁荣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持续沟通,中埃两大古文明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传承,关键在于两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外交互动与商贸往来,为文明存续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所副教授文少卿团队运用分子考古手段开展研究,其近期发表的成果聚焦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6000—5000年)。文少卿介绍,研究表明仰韶人群伴随农业经济发展向周边区域扩张,在此过程中与不同区域人群形成广泛交流互动;同时,研究还证实长江流域人群的基因组与南岛人群基因组存在直接关联,且长江流域人群对南岛人群的基因构成具有显著贡献。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研讨基础上,与会学者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维度,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视野,围绕人类文明历史脉络与未来展开深入研讨,最终凝聚三大重要共识。其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共同财富,文明优越论、例外论均与历史事实相悖,各文明在发展中形成的独特基因,既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更是破解当代文明困境的关键钥匙。其二,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文明交流互鉴被赋予全新时代使命,已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历史学不仅要系统梳理文明交流的过往历程,更需从中汲取智慧以指引未来。其三,历史发展道路不存在统一标准答案,每个国家都有权在尊重自身文明传统与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契合本土国情的发展模式。
针对当前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终结论等思潮卷土重来的现实背景,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古代史研究所所长杨艳秋在闭幕式上表示,历史学家需主动直面这一世界性课题。尽管论坛已落下帷幕,但对历史学前沿问题的探索永无止境,学术界应秉持更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将论坛研讨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量,为推动人类文明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历史学智慧与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陈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