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澄清核心概念是尤为紧迫的任务,尤其需要厘清“区域”和“国别”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与“地区”概念的异同。
基本概念和学术概念辨析
中文的“地区”和“区域”,或英文的“region”和“area”,是地理空间概念,彼此差异不大,在翻译中也常相互对应。通常,“地区”指范围较大的地理空间,强调地理或行政上的划分,而“区域”既可以是地理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或者人为划定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地区”常被视为全球与国家之间的中间层次,并使用“world region”这一表述。有学者认为,“区域”偏向于从社会文化维度理解,“地区”则侧重于政治经济维度。也有学者指出,人类学和历史学偏好使用“区域”,政治学则倾向于采用“地区”。尽管如此,两者区别并不十分明显,实际使用中常有交叉。由于“地区”或“区域”本质上是空间概念,有必要探讨它们与其他空间概念(如“领土”和“地方”)的联系。通常,“领土”与国家紧密相关,意味着具有相对固定或明确的边界,是政治权力运作的地理空间。相比之下,“地方”和“地区”的边界则没有那么明确,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尺度:“地方”更多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相关,而“地区”则更大程度上是基于认知或想象建构的空间单元。
尽管“区域”与“地区”概念差异不大,但长期以来,“区域研究”(area studies)和“地区研究”(regional studies)确已成为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区域研究主要指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维护霸权秩序的需要,美国学术界在政府项目的支持下大力推进了相关研究。与之不同,地区研究起源于二战后的欧洲,与地区主义(regionalism)相关联。地区主义立足社会科学理论,注重对地区国家合作与一体化的解释,认为在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下,构建地区组织(或国际制度)是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路径。
区域研究与地区研究的演进
学术界对区域研究类型的划分,代表了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其一,始于冷战时期的区域导向型区域研究,核心目标在于深入理解特定的文化或地方,多见于人文学科。这种研究路径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与社会科学进行有效对话,因为双方在认识论层面存在较大差异,关注的研究问题也并不相同。其二,兴起于冷战结束后的学科导向型区域研究。这种类型的区域研究旨在解决特定社会科学中的理论问题。对于研究者而言,区域知识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他们质疑既有的理论假设,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并验证论点。在此类研究中,区域知识并非关于文化或地方的知识生产,而是被视为“情景”知识。如果缺失相关知识,就难以理解事件发生的因果机制。其三,问题导向的区域研究。这类研究超越了特定学科和地理区域的限制。一方面,研究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路径都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主题不受地理限制,在世界不同地区同样存在,因此有必要倡导比较研究。当然,此类研究并不一定以理论建构为导向,而是通过系统比较,从更广泛的人类经验视角出发,增进对特定案例或者问题的理解。
同样,地区研究的发展也历经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旧地区主义、新地区主义和比较地区主义。旧地区主义主要以欧洲经验为基础,形成了联邦主义、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政府间主义等流派。功能主义主张“形式服务于功能”,联邦主义则强调形式(联邦)的重要性;新功能主义强调地区一体化进程的政治因素,政府间主义则认为地区一体化只有在符合国家利益时才能实现。新地区主义开始超越欧洲中心视角,注重研究全球化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它引入了社会建构主义和反思主义,强调地区主义的多维性。同时,新地区主义不仅关注传统“自上而下”的地区主义,更侧重于“自下而上”的地区化研究。比较地区主义兴起于21世纪,是全球化进程受挫、新兴国家崛起以及地区重要性提升的结果。基于比较视角,地区主义研究陷入了“西方中心论”和“狭隘地方主义”的对立。为超越这种对立,需要倡导比较地区主义,核心在于平等对待世界不同地区,促进彼此经验的相互借鉴与吸收,以提升地区治理水平。更重要的是,采取折中视角,突出问题导向,吸收跨学科知识解决地区面临的治理难题。
深化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
区域研究和地区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弥合两者差异提供了契机,也促使地区研究构成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内容。
具体来说,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点:其一,坚持问题导向,以世界各地区面临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总结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国经验及智慧;其二,秉持跨学科思维,承认研究问题的复杂性,避免学科偏见导致对问题的误解或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其三,提倡比较视野,将本土经验进行抽象总结并提升到理论层面,实现理论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地区研究已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架构,可以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理论创新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区域”与“地区”概念虽略有差异,但区分度不大。作为学术概念,“区域研究”和“地区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因此,在具体研究中使用相关概念时,应理解其内在含义,以深化对区域国别研究的认识。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