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人的现代化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2
收藏 纠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核心范畴的深刻把握,深度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改造物质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真理性特质,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力。

  改造物质世界与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现实载体,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同时促进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正是由于洞悉了科学技术与物质世界背后的社会性本质,马克思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深处超越了资产阶级学者单一运用表层历史经验呈现出的经济范畴体系,指明了人类通过不断地改造物质世界最终实现自由与解放的道路。

  从人类历史进程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集体性生产,创造出具有不同物质结构特征的财富世界。人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劳动能力,扩大了交往范围,提升了自由的程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客观环境与人的辩证统一关系意味着人对自然不间断的改造活动可以实现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目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指出,人类历史发展每个阶段的社会特征都与该时期生产力水平发展相适应,“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不断迭代使人与客观世界通过辩证否定运动达到必然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历史上依次更迭的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层面表征着人类的生产方式、技术、财富积累等现实条件的总和不断发生质变。一方面,历史进程并不是财富的随意堆砌,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与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创造力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生产力创造的物质世界的背后蕴含着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生产关系。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人的异化形态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其本质的虚幻表达,因此,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发生了根本性扭转,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产生的物质结构体系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形成正向矛盾运动,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包容力和人的自我更新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由之路

  当前,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历史之变”。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渗透和转化,实现了生产向智能化转型的重大跨越。世界生产力迭代速率呈几何倍数增长,世界各国都将先进生产力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加以塑造。唯有始终在生产力竞争中保持忧患意识,将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历史方位下的“国之利器”予以重点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创造动力、科技创新能力、财富积累实力、民族精神凝聚力,不断从整体性层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人与物质世界共同发展,才能在国家力量的角逐中站稳脚跟并走在前列。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国富民强的根本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只有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才能抓住经济发展的引擎,聚合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财富量的增长与质的飞跃相统一。新质生产力是人民集体智慧转化为现实财富的核心驱动力,不但能够持续地解决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相一致、蛋糕做大与蛋糕分匀相协调的难题,更能在新的财富积累层面标定人类文明的新高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或者生产工具的发展上。”新质生产力创造出的新的物质世界是新时代劳动者集体力量的结晶,而劳动者也将在新的物质世界中锻造新的劳动能力,发展新的劳动素质。一方面,新的物质世界客观地要求劳动者拥有使用财富的新能力,尤其在数字智能化生产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大量新材料、新能源与新型生产资料的配合使用需要劳动者的“新质劳动能力”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生产关系的不断革新。新质生产力在社会制度的规定性层面,必定对应着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不断自我更新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巨大的创新活力激发生产力质变的历史动能,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这种共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判断。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从世界历史进程的宏观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生成于人类生产力整体水平发生伟大变革的历史境遇中。从本质上说,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前提,而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新质生产力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题中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性活动为其提供不竭的动力。现代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状态,而是人通过劳动不断提升全面发展程度,将改造世界与实现自身解放相统一的过程。新质生产力在劳动资料层面形成了新的劳动者与物质世界的技术关系,智能化生产将人体的局限性降到更低的程度,传统型物质生产向智能化的知识型生产转型,预示着中国的大量劳动者将从常规性的机械生产中解放出来。

  由新质生产力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将在财富积累和高素质人才塑造两个方面形成新的发展基础。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劳动主体,社会财富的多样性和劳动能力的多元性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拥有更大的发展。在此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肩负更为重要的世界历史责任: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塑造属于劳动者本身的共同力量并使劳动者真正占有它。

  在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人的劳动形式和财富世界“物”的构成形式均在发生历史性嬗变,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也发生了深度改变,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物质世界中呈现新的诉求。理论界对这些新问题的解答,必须在思维层面把实践力量转化为具有中国自主话语体系优势的学术资源和批判精神,将理论品格的升华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统一,在时代赓续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向更高的理论境界。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副校长)

【编辑:王志强(报纸) 张赛(网络)】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