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11月9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九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数智时代上海红色文化基因的价值挖掘与实践路径”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表示,党史工作已经进入数智时代,主要表现为党史资料、党史展示、党史教学和党史咨询的数智化。要把党史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更为广泛地运用数字化的展示方式,助力党史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运用智能手段鉴别史实与人物,开展红色文化线上传播与交流。
要推动上海红色文化研究更好地适应数智时代。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闵辉表示,上海在红色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播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在传承与创新实践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致力于放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综合运用效益,彰显数字技术在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优势。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努力将数字技术的强大算力转化为推动红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促进数智时代上海红色文化实现创新发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徐建刚建议,要强化上海党史研究,以再现原貌、填补空白、回应社会关切为突破口。建设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推进红色资源全域化、全形态的数字整合,对红色文物、遗址、史籍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建成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红色文化基因库。
从“数字”走向“数智”已是大势所趋,但AI技术永远不能代替人文研究。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看来,人工智能是一个基于数据的统计机器,所得出的答案和结论本质上都来自统计回归,是对过去的总结。上海党史学界要以求真求实、严谨刻苦的精神持续加强和深化党史研究,为数智时代上海红色文化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开放大学主办,上海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