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文献
(一)著作类
陈守林:《新中国教育大事纪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贡华南:《知识与存在:对中国近现代知识论的存在论考察》,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郭人全:《农村教育》,黎明书局1932年版。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何帆:《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
蒋纯焦:《中国私塾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子平:《农村小学教育》,察哈尔文教社1950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林金藻:《中国农村教育之研究》,正中书社1953年版。
刘淑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吕达、周满生:《当代外国教育著名文献》(美国卷·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马培芳、马晓晴:《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王慧:《中国当代农村教育史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邬志辉、秦玉友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夏铸九:《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
徐建平:《学校: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探索及启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杨学为:《高考文献》(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叶柏林、陈志田:《标准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游心超:《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袁朴:《标准化纵横谈》,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张东荪:《科学与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张济州:《文化视野下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地方社区基础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型考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赵家骥、杨东:《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赵清福:《农村基础教育功能拓展的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7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孙玫璐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杰拉德·德兰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知识、权力与自我》,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迈克尔·富兰:《教育变革的新意义》,赵中建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埃里克·哈努谢克、[德]卢德格尔·沃斯曼因:《国家的知识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银温泉等译,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美]查尔斯·M.赖格卢特、詹妮弗·R.卡诺普:《重塑学校——吹响破冰的号角》,方向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洪小良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王志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志丞等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美]肯尼思·J.格根:《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杨莉萍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美]理查德·F.埃尔莫尔主编:《二十位教育先行者对教育改革的反思》张建惠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周海涛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雨珂译,中信出版社2018年版。
[美]乔伊斯·L.爱泼斯坦等:《大教育: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体系》,曹骏骥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美]沃尔特·范伯格、乔纳斯F.索尔蒂斯:《学校与社会》,李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姜文闵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日]古川光、田中宏:《标准化》,李自卫等译,中国标准出版社1984年版。
[日]新堀通也等:《社会教育学》,张惠才等译,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瑞]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夏之莲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反思》,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庄莲平等译,文汇出版社2017年版。
[英]凯西·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英]刘易斯·科恩、劳伦斯·马尼恩、基思·莫里森:《教育研究方法》(上册),程亮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二)论文类
鲍传友:《论现代视阈中的农村基础教育取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蔡妤荻、张芳霖:《人类历史最早的标准化活动探源》,《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蔡志良、孔令新:《撤点并校运动背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曹长德、汪洋:《“村小去留”:乡村教育之困与政策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6期。
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6期。
车丽娜、徐继存:《民办教师及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5期。
陈浩然:《西方文论关键词:地方》,《外国文学》2017年第5期。
陈红梅、田媛陈:《影响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因素分析——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7期。
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1期。
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程斯辉:《把农村学校建成农村社区的中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11期。
董慧:《理解空间的三条批判性路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杜育红:《农村教育:内涵界定及其发展趋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杜育红、杨小敏:《乡村振兴:作为战略支撑的乡村教育及其发展路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凡勇昆、邬志辉:《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新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5期。
冯青来:《乡村教育方向之我见》,《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Z2期。
高书国:《重估乡村教育价值,走出中国特色现代乡村教育之路》,《人民教育》2018年第17期。
高水红:《乡村学校教育变迁与时空意识的变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
高小强:《乡村社会的教育规范:批判与重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2期。
葛孝亿:《创建“社区中的学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AISI计划的实践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葛新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弃儿及其前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3期。
郭法奇、郑坚、吴婵:《学校演进的逻辑及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郝锦花、王先明:《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贺雪峰:《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2期。
洪如玉:《教育新思维:地方教育与地方感》,《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年第9期。
胡大平:《哲学与“空间转向”——通往地方生产的知识》,《哲学研究》2018年第10期。
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黄金来:《再论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对一种错误观点的澄清》,《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期。
姜乃强:《走进“新学校”看未来教育的模样》,《教育家》2017第47期。
蒋纯焦:《从私塾到学校:中国基础教育机构现代转型的史与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2期。
蒋纯焦:《论近现代中国教育转型对传统私塾的改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第5期。
金志峰、吕武:《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政策:变迁、困境及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
柯政:《改革开放40年教材制度改革的成就与挑战》,《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6期。
柯政:《课程改革与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基于A市八年中考数据的分析》,《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
李春玲:《教育不平等的年代变化趋势(1940—2010)——对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李红婷、李红强:《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的人类学考察——以湖南大金村为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李鹏、朱德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问题与反思——基于2010年—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数据的测度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
李少元:《城镇化的挑战与农村教育决策的应对》,《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李涛:《中国乡村教育发展路向的理论难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5期。
李泽鹏:《哥伦比亚的新型学校》,《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1期。
廖其发:《多元一体:中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刘晶波、唐玉洁:《家庭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革新——后喻文化的视角》,《江海学刊》2018年第4期。
刘铁芳:《逃离与回归:乡土中国教育发展的两种精神路向》,《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9期。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起点与路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刘云杉:《“悬浮的孤岛”及其突围——再认识中国乡村教育》,《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柳海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拐点: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柳夕浪:《走向整体的人:核心素养的整合意义》,《中小学管理》2019年第4期。
吕昭河:《二元中国解构与建构的几点认识——基于城市“中心”与乡村“外围”关系的解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马健生、邹维:《高考改革40年的经验和教训:历史与比较分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明庆华、程斯辉:《发展我国农村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0期。
聂清德、董泽芳:《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生态危机》,《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5期。
庞守兴:《农村教育到底为了谁——对当前发展农村教育两个误区的辨析》,《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
秦玉友:《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取向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19年第6期。
容中逵:《百年中国乡村学校教学变迁的历史轨迹——基于颐村学校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第3期。
容中逵:《当代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根柢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6期。
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施克灿:《浅析日本的“学社融合”论》,《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苏力:《文化制度与国家构成——以“书同文”和“官话”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田正平、陈胜:《清末及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困境及其调适》,《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万明钢:《“文字上移”——渐行渐远的乡村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7期。
汪明杰:《在地化教学:教育生态化转型的支点》,《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12期。
王红、邬志辉:《国外乡村教育生态转型的在地化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19年第9期。
王乐:《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韦颖:《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目的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邬志辉:《乡村教育现代化三问》,《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期。
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Z1期。
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熊建辉、臧日霞、杜晓敏:《迈向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2030行动框架〉之具体目标和指示性策略》,《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第2期。
徐汉晖:《空间、地方感与恋地情结的文学抒写》,《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徐湘荷、谭春芳:《温德尔·拜瑞的乡村教育哲学》,《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徐湘荷、赵占强:《生态区域主义视野下的乡村教育哲学》,《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杨启光:《重叠影响阈: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框架》,《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杨卫安、邬志辉:《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向选择》,《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0期。
杨小敏:《以教育优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紫光阁》2018年第4期。
姚松、高莉亚:《大规模兴建寄宿学校能更好促进农村学生发展吗?》,《教育与经济》2018年第4期。
张乐天:《重新解读农村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1期。
周兴国:《农村学校改进问题与出路》,《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第5期。
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
朱永新:《农村教育的方向是什么》,《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樊涛:《民国时期农村学校教育制度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黄大金:《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马蔷:《互联网平台企业竞合战略选择的多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7年。
徐光:《组织即兴诱发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许远旺:《规划性变迁:机制与限度》,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张文静:《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农民主体性缺失与建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刘磊:《让农村教育反哺农村发展——四川省蒲江县推进现代田园教育采访纪行》,《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8日第01版。
张平原:《范家小学是农村教育的乌托邦?》,《中国青年报》2019年3月25日第005版。
(三)报纸网站类
缙云局非遗办:《缙云长坑小学举办婺剧进校园活动》,http://www.zjfeiyi.cn/news/detail/31-1664.html。
李海峥:《2018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人力资本四十年增长九倍》,https://edu.sina.cn。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ttp://www.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http://www.moe.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绘制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http://www.moe.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https://www.fmprc.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方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https://www.fmprc.gov.cn/web/zyxw/W020161012709956344295.pdf。
二 英文文献
Alethea H.W,“Rural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Vol.10,No.1,1941.
Avestter,I.,Bakker,C.,“From Location and (Non-)Place to Place Attachment and Sense of Place:An Exploration of Imagination as the Key to Transform Spaces into Places”Religion & Education,Vol.44,No.3,2017.
Bertling,J.G.,“Non-Place and the Future of Place-based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Vol.24,No.11,2018.
Bonnie L.S.,“A case study of three mothers’ experiences in the Alberta Initiative for School Improvement:Having a voice versus getting a hearing”,Leadership in Education,Vol.8,No.2,2005.
Bonnie L.S.,“Unlocking the Schoolhouse Doors: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on Parent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a School Improvement Initiative”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No.6,2004.
Brook,J.,“Placed-Based Music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a Rural Canadian School”Action,Criticism &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Vol.15,No.4,2016.
Corbett,M.J.,“Standardized individuality:cosmopolitanism and educ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an Atlantic Canadian rural community”Compa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Vol.40,No.2,2010.
Cruz,A.R.,Selby,S.T.,Durham,W.H.,“Place-based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Funds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Approach”,Environmental Education,Vol.24,No.5,2018.
Cuervo,H.,“Problemat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Small Schools and Communities:Implications for Youth Lives”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Vol.60,No.4,2014.
Dawn C.W.,Laura R.,“Educational Prioroties and Capacity:A Rural Perspective”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3,2008.
Deringer,S.A.,“Mindful Place-based Education:Mapping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Vol.40,No.4,2017.
Evans,R.T.,Kilinç,E.,“History of Place-based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tudies Field”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Sosyal Bilimler Dergisi,Vol.6,No.14,2013.
Gene F.S.,“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No.12,1986.
Green,B.,“Australian Education And Rural-Regional Sustainability”,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Vol.25,No.3,2015.
Gruenewald,D.A.,“The best of both worlds: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Vol.14,No.3,2008.
Hanifan.L.J.,“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No.67,1916.
Jeynes,W.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Urban Secondary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a Meta-Analysis”Urban Education,Vol.42,No.1,2007.
Lewicki,J.“100 Days of Learning In Place:How a Small School Utilized “Place-based” Learning to Master State Academic Standards”,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 Ed459023.Pdf.
Lúclo,J.,Ferreira,F.,“Rural Schools and Local Development in Portugal:Rehabilitation,Participation and Socio-educational Innovation”Australian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ural Education,Vol.27,No.2,2017.
Maurice F.S.,“Community Schools as Rural Centers”The Phi Delta Kappan,Vol.36,No.1,1954.
Mcinerney,P.,Smyth,J.,Down,B.,“Coming to a Place Near You?
Michael Corbett.,“Toward a Geography of Rural Education in Canada”,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No.3,2014.
Smith G,A.,“Place-based Education:Learning to Be Where We Are”,Phi Delta Kappan,Vol.83,No.8,2002.
Sobel,D.,“Beyond Ecophobia:Reclaiming the Heart in Nature Education”Nature Study,No.49,1999.
The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of a Critical Pedagogy of Place-based Education”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Vol.39,No.1,2011.
The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The 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 Annual Report 2001”,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59032.pdf.
Wikipedia.“Foxfire(magazine)”,https://en.wikipedia.org.
Wikipedia.“Rural School and Community Trust”,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ral_School_and_Community_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