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韦伯

WEBER

ISBN:7-5004-0417-4

出版日期:1989-02

页数:173

字数:74.0千字

丛书名:《外国著名思想家译丛》

点击量:4978次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折扣价:¥0.9 [6折] 原价:¥1.5 立即购买电子书

图书简介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一生著述甚丰,对欧美社会学界有着重要影响,被西方评论界视为社会学的泰斗和创立者之一。他与同时代的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克姆在社会学界并驾齐驱,各领风骚,以丰富的学术著作为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韦伯身上,德国学者的那种精神特点——彻底的深思精神——表现得极为突出,他打破各门学科所形成的那种封闭状态,往来驰骋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历史等领域。他的著作气势雄伟,文笔汪洋恣肆,思想卓然不群。韦伯正是以对东西方文化的广博知识和开阔的思路而为社会学研究带来新鲜的灵感。

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是可以从各种角度观察、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的,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也是如此。卡尔·马克思主要是以物质的、经济运动的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韦伯则主要是以精神的、新教伦理的角度去研究。在此基础上,韦伯对东西方的精神领域、意识形态、尤其是它们的文化哲学和宗教哲学作出了独到的比较研究。它拓宽了人们的理论眼光和研究视角,以世界文化的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双重角度考察世界历史和社会形态的运行和发展,探究其中的规律性。韦伯的这一特点已经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

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化研究的兴趣是晚近一个时期才逐渐兴起的。发愤图强的意识和睁开眼看世界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政治家和学者对比较文化研究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精神驱力。“五四”以后,这种兴趣得到了持续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就是最有分量的一部关于东西文化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专著。这部著作体现出的广阔的世界意识、博大的学术视野、新鲜的比较研究方法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宏观思考和整体把握,使当时的中国理论界为之震动,激起了热烈的讨论。此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也得到了缓慢的发展。30年代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大论战,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学研究和文化讨论。

社会学,就其实质而论,乃是一个民族自我认识的一种方式。它是一面无情的镜子,使人们从中看到自己那副尊容;也是一部X光透视机,使人们由此看到自己肌体内部的肌理和组织。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民族的社会学是否得到发展,这是衡量该民族自我认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很难设想,一个不敢正视自身弱点、讳疾忌医的民族会有严肃的和发达的社会学。

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文化热,从根本上说,是我国青年学者在世界文化背景中进行自我观照、自我反省的一个必然现象,是力求以精神方面、文化方面进行自我冲破的前奏曲。文化的讨论相当热烈,文化和文化哲学方面的丛书一套又一套相继涌现出来。这种文化热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得尤为浓重,“文化寻根”的作品一时间成为不少青年作家的主题和评论界的重要论题。这些作品都带有强烈的社会性质,实质上是运用文学的方式揭示某种深刻的社会学问题。这种社会学特点在当代最活跃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中表现得最强烈、最直接、最淋漓酣畅。可以说,80年代以来的报告文学,不啻社会学研究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实录。它所产生的社会震动和影响往往胜过小说、诗歌。对于社会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关切之情,不仅是中国当代作家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而且是当代读者的基本心理特点之一。正是由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这一社会学特点,才使得西方学者对它感到极大兴趣,把它视为了解中国国情、民情的重要窗口。从社会研究的角度,这无疑是有价值的材料,但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这种现象不免令人感到怅惘。

在社会学逐渐得到重视、比较文化研究正处于热潮中的时期,我想,韦伯应受到读者应有的重视。这本书对韦伯的身世、性格、思想、著作以及时代背景和知识背景均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评论,对了解韦伯其人颇有裨益。

孙乃修

1987年8月26日于北京城南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阅读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英〕D.G.麦克雷,孙乃修.韦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英〕D.G.麦克雷,孙乃修.韦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英〕D.G.麦克雷和孙乃修(1989).韦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