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W.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
[2]F.H.弗伦奇:《昂贵的物物交换,贸易和环境的协调》,世界观察研究所第113号研究报告,1993年
[3]朗内尔斯:《贸易自由化和可持续发展》,载《贸易和环境》,关贸总协定,1994年
[4]卡尔·海因茨·巴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与后果》,载《政治与现代史》1995年第49期
[5]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6]迪帕克·拉尔:《发展经济学的贫困》,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7]纳谷城二等:《发展的难题》,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
[8]朗沃斯:《经济革命的痛苦代价》,载[美]《芝加哥论坛报》1996年10月6日
[9]P.克鲁格曼:《全球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载[美]《商业经济学》1996年元月号
[10]汉斯、彼得·马丁、哈拉而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保罗·斯特里滕:《谁是全球化的赢家和输家》,载[美]《企业》1997年第3 期
[12]乔治·洛奇:《全球化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13]彼得·D.萨瑟兰:《与发展中国家做贸易是好事》,载《国际商报》1995年2月4日
[14]劳尔·普雷维什:《依附,发展和相互依存》,载《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15]托利等:《区域性贸易协定》,国际贸易基金组织不定期出版物,第93期
[16]弗朗西斯·威廉斯:《保持领先地位的方法是不断适应新情况》,载[美]《金融时报》1994年9月30日
[17]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18][美]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19][世界银行]贝拉·巴拉萨:《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
[20][美]约翰·威廉逊:《开放经济与世界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1][世界银行]鲁迪格·多恩布什等:《开放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22][美]乔恩·谢弗:《全球多边贸易协定与发展中国家》,载《交流》1994年第4期
[23][美]巴格瓦蒂:《出口替代战略与进口替代战略》,载《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9期
[24]基思·B.格芬:《试论六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译文》1990年第6期
[25][美]保罗·罗默著:《长期增长理论中的资本积累》,载罗伯特·巴罗编《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26][美]西蒙·库兹涅茨著:《现代经济增长:事实和思考》,载《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7]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二、三集,商务印书馆,1989年
[28] 刘家声著:《市场经济与价格改革》,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
[29]厉以宁、吴易风、丁冰主编:《经济全球化与西部大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刘力著:《发展中大国的贸易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31]王新奎著:《中国:发展中国家与WTO》,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
[32]世界银行:《中国的参与: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33]欧曼:《全球化与地区化带来的政策性挑战》,经合组织报告,1996年
[34]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6期
[35]唐任伍:《“全球化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2期
[36]王和光:《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十大影响》,载胡元梓等:《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7]施本强:《冷静看待经济全球化》,载《金融时报》1998年3月11日
[38]丁一凡:《大潮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39]贺立平:《全球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载《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1—2期
[40]刘光溪:《互补性竞争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
[41]何炼成主编:《中国发展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张卓元主编:《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43]马伯钧著:《开放经济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4]程思富主编:《现代政治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5]刘再光主编:《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
[46]厉以宁主编:《区域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
[47]李成勋著:《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出版社,1999年
[48]杨吾扬:《论我国区域开发的理论模式》,《地理研究》1994年第3期
[49]胡鞍钢等著:《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50]张耀辉等著:《区域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年
[51]林毅夫等:《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2]何炼成主编:《中国西部区域市场经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53]朱勇著:《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
[54]姚愉芳等编著:《中国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型与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55]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5期
[56]高鸿业:《比较成本说不应构成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2年第44期
[57]田春华:《产业政策与比较利益》,载《世界经济》1988年第9期
[58]王福明著:《世界主要国家经贸政策与措施》,法律出版社,1997年
[59]杨圣明著:《当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载《财贸经济》1997年第9期
[60]刘力:《比较优势原则的否定之否定》,载《国际经贸探索》1988年第1期
[61]赫寿义、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62]赖泽源:《比较农业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6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64]蒋清海《中国区域经济分析》,重庆出版社,1990年
[65]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7年
[66]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67]贝尔蒂尔·俄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间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
[68]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
[69]Boudeville.J.R. Proble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p.38,pp.38-90
[70]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 Duckworth Press.1957
[71]Williamson,J.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3(4),1965,pp:1-84
[72]Hirshman.A.O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73]Friedman J.A. General theoty of polarized development. Los Angels UCLA Press,1969
[74]Richardson.H. Regional Growth Theory.Macmillam.1973
[75]Kim.“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Asia:toward a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Asia,1996,pp.22-24
[76]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u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4,No.5,1986,pp.1002-1037
[77]Lucas,R.E.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1998,pp.783-792
[78]Lucas,R.E.Jr.,“Why Doesnt Capital Fol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0,No.2,1990,pp.92-96
[79]Elias Dinopoulos,Perer Thompson,“Scale effects in Schump eterian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Evolutionary Economics,1999.9;pp.157-185
[80]Segerstrom,P.S,“Innovation,Imit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4,1991,pp.807-827
[81]Koopmans,T.C.,“On the Concept of Oprimum Economic Growth,In Econom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ing,Amsterdam:North Holl-and,1965”.
[82]Aghin,Philippe,and Howitt,Peter,“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Destruction”,Econometrica,Vol.60,No.2,1992,pp.32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