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余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王铭玉:《语言符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瑞]菲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索振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法]A.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蒋梓骅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7.[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王国卿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意象地图》,薛绚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英]怀海特:《宗教的形成符号意义与效果》,周邦宪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丁乃通:《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法]方丹·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法]萨摩瓦约·蒂费纳:《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英]马·布雷德伯里等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6.[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8.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英]安纳·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和比较》,陈昭全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1.袁可嘉等选编:《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2.马学良、梁庭望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马学良:《马学良民族语言研究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梁庭望、张公谨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5.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6.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7.[加拿大]弗莱:《批评的解剖》,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8.[美]卫姆塞特、[美]布鲁克斯:《西洋文学批评史》,颜元叔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9.[法]茨维坦·托多罗夫选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30.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1.赵毅衡选编:《“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33.童庆炳:《全球文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5.金丽、蔡勇庆:《世界文学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江承栋:《江承栋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37.金哲:《金哲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38.晓雪:《晓雪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39.伊丹才让:《雪山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0.饶阶巴桑:《爱的花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汪玉良:《汪玉良诗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42.谷德明编:《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43.唯色:《西藏在上》,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李力:《彝族文学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45.吉狄马加:《吉狄马加诗选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46.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获奖作品丛书编辑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获奖丛书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7.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报告文学卷》,中国作家网,2004年。
48.中国作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理论评论卷》,中国作家网,2004年。
49.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2000—2013年。
50.阿来:《大地的阶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曹文轩:《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2.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陈晓明:《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54.徐俊西:《世纪末的中国文坛》,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5.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6.[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5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9.[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雅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0.叶维廉:《比较诗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
61.蒋述卓等:《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韩子勇:《西部:边远省份的文学写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3.涂鸿:《独语与对话中的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
64.[法]罗兰·巴尔特:《批评与真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5.汪正龙:《文学意义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6.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胡经之等编:《西方20世纪文论选》(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68.[苏联]丹钦柯:《文艺·戏剧·生活》,焦菊隐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69.[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日常生活中的悲剧》(A),陈焜译,《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创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7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1.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Corrigan,Robert W.:“Introduction:Comedy and the Comic Spirit”(A),Comedy:Meaning and Form,California: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1965.
73.Punday,Daniel,Narrative Bodies:Toward a Corporal Narratolog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
74.Mezei,Kathy,Ambiguous Discourse:Feminist Narratology and British Women Writers,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e Press,1996.
75.Ryan,Marie-Laure,Avatar of Story,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6.
76.Jacqueline De Weever,Mythmaking and Metaphor in Blick Woman’s Fiction,New York,1992.
77.Samuel R.Levin,Metaphorical World:Conceptions of A Romantic Na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78.James Kirwan,Literature,Rhetoric,Metaphysics: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Aesthetics,London,1990.
79.Gudwin,Ricardo,Jo
o Queiroz,Semi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development,Hershey,PA:Idea Group Pub,2007.
80.Feldges,Benedikt,American icons:The genesis of a national visual language,New York:Routledg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