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籍文献类(经、史、子、集)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李学勤主编:《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战国)公羊高、(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李学勤主编:《春秋公羊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西汉)史游:《急就篇》,岳麓书社1989年版。
(西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
(魏)何晏等注、(北宋)邢昺疏、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李学勤主编:《春秋榖梁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李学勤主编:《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唐)李隆基注、(北宋)邢昺疏、李学勤主编:《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标点本。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清)苏舆校注:《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2002年版。
(清)方苞:《仪礼析疑》,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制版。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清)阮元辑:《五服图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周)左丘明著、尚学锋等译:《国语》,中华书局2007年版。
(西汉)司马迁撰、(北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
(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西汉)贾谊撰:《新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东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晋)袁宏撰:《后汉纪》,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64年点校本。(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
(晋)皇甫谧撰:《帝王纪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晋)和凝撰、杨奉琨校:《疑狱集·折狱龟鉴校释》,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房玄龄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北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
(唐)长孙无忌等撰:《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版。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北宋)林虙编:《两汉诏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南宋)徐天麟撰:《东汉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明)董说撰:《七国考》,中华书局1956年版。
(明)唐顺之撰:《稗编》,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制版。
(战国)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海潮出版社2014年版。
(战国)尉缭撰:《尉缭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战国)商鞅撰:《商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西汉)刘安撰、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版。
(西汉)桓宽撰、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东汉)班固撰:《白虎通》,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东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东汉)蔡邕撰:《独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南宋)朱熹弟子等撰:《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王先慎集解:《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清)王先谦集解:《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锷注:《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南宋)王应麟撰:《玉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南宋)王楙:《野客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孙诒让撰:《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
(清)赵翼撰:《廿二史劄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山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清)黄宗羲撰:《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2011年版。
(清)崔述:《崔东壁遗书》(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国书店1985年版。
二 专著类
(一)国内著作
卞建林:《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蔡枢衡编:《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蔡万进:《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版。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1987年版。
陈鼓应:《皇帝四经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印书馆1946年再版。
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1年版。
陈敏等:《西周甲骨文注》,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陈戍因:《秦汉礼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程树德:《九朝律考》,中华书局1988年版。
丁鼎:《〈仪礼·丧服〉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丁凌华:《五服制度与传统法律文化》,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费成康:《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高恒:《秦汉简牍中的法律文书辑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高文:《汉碑集释》(修订本),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勾承益:《先秦礼学》,蜀书社2002年版。
国家文物局考古文献研究室编:《出土文献研究续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廖伯源:《简牍与制度——尹湾汉墓简牍官文书考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李范文等主编:《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第一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学勤、李均明编:《简帛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综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梁啓雄注:《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
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素民:《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宁汉林编:《中国刑法简史》,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新师:《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年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丘汉平:《历代刑法志》,群众出版社1984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孙庆伟:《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汤志钧等:《两汉经学与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校证:《天一阁藏明抄本天圣令校证》,中华书局2006年版。
田余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微》,中华书局1983年版。
王宇信,杨升男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文化部文物局古籍文献研究室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直学轩1944年版。
吴树平:《秦汉文献研究》,齐鲁书社1988年版。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7年版。
谢桂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1~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上、下),上海书店1990年版。
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出版社1933年版。
杨一凡主编:《中国法制史考证》(甲编1~5卷),中国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俞荣根:《儒家法思想通论》,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俞荣根:《礼法传统与中华法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于省吾:《甲骨文字话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夏基松、沈斐风:《历史主义科学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薛梅卿:《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翟博撰:《中国家训经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张伯元:《出土法律文献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张德芳、郝树生:《悬泉汉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张景明:《先秦丧服制度考》,(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版。
张晋藩、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律通史》(共十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张警:《〈晋书·刑法志〉注释》,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张亚初等:《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一),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二),湖南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下),商务图书馆2004年版。
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天津古籍出2004年版。
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巴蜀书社2008年版。
(二)国外著作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峰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载《罗念生全集》(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出版社2003年版。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法]安德烈·比尔基埃:《家庭史》(上),袁树仁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国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象》,李尚远译,(台北)商周出版公司2008年版。
[加]约翰·华特生:《康德哲学讲解》,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等:《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许烺光:《宗族·种姓·俱乐部》,薛刚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德]哈贝马斯:《论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国刑法典》,徐永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意]桑德罗·斯奇巴尼:《民法大全选·正义和法》,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日]崛毅:《秦汉法制史论考》,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日]大庭脩:《汉简研究》,徐世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日]大庭脩:《秦汉法制史研究》,林剑鸣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日]冨谷至:《秦汉刑罚制度研究》,柴生芳、朱恒晔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日本刑事诉讼法典》,宋英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J.W.塞西尔·特纳:《肯尼刑法原理》,李启家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汉穆拉比法典》,杨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摩奴法典》,蒋忠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三 简牍文献类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选释》,中西书局2015年版。
长沙市文物考古所:《长沙尚德街东汉简牍》,岳麓书社2016年版。
陈松编:《马王堆文字编》,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薛群英等注:《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上下),中华书局1991年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85年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胡平生、张德芳编:《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胡厚宣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林海村、李均明编:《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李均明、何双全编:《散见简牍合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李均明:《秦汉简牍文书分类集解》,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
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孙家洲主编:《額尔齐纳汉简释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吴礽驤等校释:《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武威县博物馆:《武威新出土王杖诏令册》,载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龙岗秦简》,中华书局2001年版。
四 论文类
曹学群:《马王堆汉墓〈丧服图〉简论》,《湖南考古学辑刊》1994年第6期。
晁福林:《试释甲骨文“堂”字并论商代祭祀制度的若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陈顾远:《汉之决事比及其源流》,《复旦学报》1947第3期。
陈鹏飞:《“服制制罪”创制探原》,《现代法学》2015年第3期。
陈鹏飞:《礼治视阈下先秦服制的精神及其社会功能》,《法学杂志》2015年第2期。
陈威立:《西汉儒家对于法学的概念》,《三民主义半月刊》1953年第12号。
陈乃华:《秦汉族刑考》,《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4期。
陈直:《关于汉幽州书佐秦君石柱题字的补充意见》,《文物》1965年第4期。
程关松:《礼法合治传统的两种法学范式——以管商为例证的现代解释》,《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
程政举:《经义决狱与汉代衡平法的形成和发展》,《法律科学》2012年第1期。
初士宾:《居延简册〈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令〉考述》,《考古》1980年第2期。
丁鼎、王明华:《“三年之丧”为武王创制说平议》,《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杜林渊:《汉代丧归制度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
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范忠信:《中国亲属容隐制度的历程、规律及启示》,《政法论坛》1997年第4期。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6年。
方述鑫:《“三年之丧”起源新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高恒:《论引经决狱》,载《法律史论丛》第三辑,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葛英会:《说茶祀立尸卜辞》,《殷都学刊》2000年第1期。
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考古学报》1912年第1期。
顾洪:《试论“三年之丧”起源》,《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公方彬:《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文汇报》2006年12月4日。
华友根:《戴德的丧服主张及其〈大戴礼记〉》,《学术月刊》1997年第11期。
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黄今言:《汉代三老、父老的地位与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黄瑞琦:《“三年之丧”起源考辨》,《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
黄源盛:《两汉春秋折狱“原心定罪”的刑法理论》,《政大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霍存福:《法家重刑思想的逻辑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湖南省妇女权益部:《促进地方法规出台,惩治家庭暴力》,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论文。
胡英:《中国分城镇乡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探析》,《人口与发展》2010年第2期。
贾丽英:《秦汉时期族刑论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江必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5期。
康世昌:《汉魏六朝家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文化大学,1985年。
康宇:《试论“亲亲相隐”与中国古代司法制度》,《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李鼎楚:《春秋决狱再考》,《政法论坛》2008年第3期。
李鼎楚:《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特征及现代法治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李建业:《孝文化于汉代社会》,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李力:《寻找商代法律的遗迹:从传世文献到殷墟甲骨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莎:《论汉代丧礼中的以礼入法现象》,《东岳论丛》2007年第4期。
李拥军:《“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的博弈:亲属豁免权的中国博弈》,《中国法学》2014年第6期。
李玉洁:《中国古代丧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定型》,《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李文玲:《汉代孝伦理法律化基础探析》,《求索》2010年第4期。
梁治平:《“礼法”探原》,《清华法学》2015年第1期。
刘海年:《秦律刑罚考析》,载中华书局编辑部编《云梦秦简研究》,中华书局1981年版。
刘厚琴:《汉代不孝入律研究》,《齐鲁学刊》2009年第4期。
刘敏:《从〈二年律令〉论汉代“孝亲”的法律化》,《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刘兴林:《殷墟墓上建筑及其相关问题》,《殷都学刊》1990年第1期。
龙大轩:《八议成制于汉论考》,《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
龙大轩、梁健:《礼刑时代:中国法律传统肇始之基》,《华东政法学报》2016年第5期。
龙大轩:《仁:中华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光明日报》2020年7月15日。
罗西章:《从周原考古论西周农业》,《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卢鹰:《汉代王杖制度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人民法院报》2013年9月6日。
吕志兴:《〈春秋〉决狱与中国古代法制的真实关系》,《政法论坛》2016年第3期。
马小红:《“软法”定义:从传统的“礼法合治”中寻求法的共识》,《政法论坛》2017年第1期。
马新:《里父老与汉代乡村社会秩序略论》,《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马作武:《族刑的法文化诠释》,《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屈永华:《准五服以制罪是对儒家礼教精神的背离》,《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
任勇:《从嵌入到断裂:中国社会认同的轨迹变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4期。
商言:《殷墟墓葬制度研究略述》,《中原文物》1986年第3期。
尚永琪:《中国古代的杖与尊老制度》,《中国文化与典籍》1997年第2期。
新京报社论:《“刀刺辱母者案”:司法要给人伦留空间》,《新京报》2017年3月26日。
沈文悼:《汉简〈服传〉考》(上),《文史》第24辑。
苏亦工:《“八议”源流与腹边文化互动》,《法学研究》2019年第1期。
孙绵涛:《西方范式方法论的反思与重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唐浩、施光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汤一介:《论儒家的“礼法合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王健:《试论汉代纲常与法律的互动》,《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王沛:《“刑”字古义辨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王雪岩:《汉代“三老”的两种制度系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王素:《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选释》,《文物》2005年第12期。
王跃生:《当代中国农村单亲家庭变动分析》,《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吴凡明:《汉代的孝治及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武占江:《“引经决狱”与儒法法律文化的融通》,《法学杂志》2012年第7期。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徐世虹:《秦及汉初律中的城旦刑》,张中秋编《中华法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邢东伟:《三亚城郊法院探索家事审判新模式——家事法庭变身“情感修复站”》,《法制日报》2016年12月8日。
邢义田:《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朝明:《“三年之丧”应为殷代遗制说》,《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
杨鸿勋:《关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问题》,《考古》1983年第7期。
杨鸿勋:《关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问题要点的重申——答杨宽先生》,《考古》1983年第8期。
杨宽:《先秦墓上建筑问题的在讨论》,《考古》1983年第7期。
杨天宇:《略论汉代的三年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杨一凡:《明代榜例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杨英杰、毛玉春:《宗族奴隶制是发达的奴隶制吗》,《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2期。
杨委峰、何永刚:《用“心”审判唤亲情“归港”——河南省宁陵县法院家事法庭工作纪实》,《人民法院报》2016年8月18日。
杨颉慧:《从张家山汉〈二年律令〉看汉初法典的儒家化》,《学术论坛》2006年第10期。
俞荣根、龙大轩:《东汉“律三家”考析》,《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
俞荣根:《私权抗御公权——“亲亲相隐”新论》,《孔子研究》2015年第1期。
俞荣根:《礼法传统与良法善治》,《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臧知非:《“闾左新证——以秦汉社会结构为中心”》,《史学集刊》2012年第3期。
查昌国:《友与两周君臣关系的演变》,《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张从军:《鸠杖与汉代敬老习俗》,《民俗研究》2005年第1期。
张宏、曾颜璋:《论“亲亲相隐”制度的人权价值》,《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仁玺:《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影响》,《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张仁玺:《汉代强化孝伦理的措施及社会化于汉代社会》,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张伟仁:《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
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从阶级斗争范式到权利本位范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张文显:《法治的文化内涵——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4期。
张燕玲:《家庭权的私法保障》,《法学论坛》2012年第9期。
张英:《汉代孝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兰台世界》2014年第7期。
张志鹏:《滕国新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赵红旗:《河南首个家事法庭成立近两年审案410余件——“亲文化拉家常”解开家事案乱麻》,《法制日报》2016年2月25日。
赵克尧:《论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赵沛:《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郑雪君:《家事审判展现司法柔情》,《人民法院报》2017年3月15日。
钟曼丽:《农村留守老人生存与发展状况研究——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美]昂格尔:《批判法学运动》,《哈佛法律评论》1983年第3期。
五 英文文献
Andrew Linklater,Criti cal Theory and World Politics,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07.
Burke,P.J.,“The self: Measurement implications from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80.
Rothwell,R.,“Philosophi cal paradigm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J.Higgs.Wri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Sydney:Hampden Press,1998.
Thoits,P.A.,“Personal agency in the accumulation of role-identiti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Future of Ident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 Guide for a New Century conference,Bloomington,IN,2001.
六 工具类和法典类
(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
高潮、马建石:《中国古代法学辞典》,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3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