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著作
白涤洲:《关中方音调查报告》,喻世长整理,中国科学院,1954年。
鲍厚星:《方言语法研究与田野调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薄冰、何政安:《英语语法》,开明出版社2006年版。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茜蕾:《汉语方言的处置标记的类型》,《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六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吴语处衢方言研究》,好文出版2000年版。
曹志耘:《严州方言研究》,好文出版1996年版。
曹志耘主编:《汉语方言地图集》(语法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泽平:《福州话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章太、李行健:《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大西博子:《萧山方言研究》,好文出版1999年版。
戴耀晶:《汉语的时体系统和完成体“了”的语义分析》,《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百家出版社2004年版。
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出版社1997年版。
戴昭铭:《天台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邓思颖:《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丁家勇:《湘方言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以隆回方言为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杜轶:《“得+VP”结构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兼谈“V得C”结构的来源问题》,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段业辉:《中古汉语助动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范锴:《汉口丛谈》,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1822年版(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html/ru05/ru05_01307/index.html 2020. 11.12)
范晓蕾:《“汉语方言的能性情态语义地图”之补论》,《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语义地图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范晓蕾:《基于汉语方言的认识情态语义地图》,《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六)》,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范晓蕾:《以汉语方言为本的能性情态语义地图》,《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三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方梅:《汉语口语后置关系从句研究》,《庆祝 〈中国语文〉 创刊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 弗雷格:《否定》,王路译,载《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昌黎方言志》,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
洪波、赵茗:《汉语给与动词的使役化及使役动词的被动介词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胡明扬:《“着”、“在那里”和汉语方言的进行态》,《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出版社1996年版。
黄群建:《湖北方言文献疏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江矜夫:《汉口语自佐》,汉口日日新闻社1921年版。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蒋绍愚:《“给”字句、“教”字句表被动的来源——兼谈语法化、类推和功能扩展》,《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 克里斯特尔·戴维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李讷、汤普森:《汉语语法》,黄宣范译,台湾文鹤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
李如龙:《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介词》,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小凡:《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语言学论丛》第十三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梁银峰:《〈祖堂集〉 助动词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2008年。
刘承慧:《汉语动补结构历史发展》,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丹青:《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刘利:《先秦汉语助动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刘俐李:《回民乌鲁木齐语言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刘叔新:《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范围和类别问题》,《刘叔新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刘兴策、赵葵欣:《武汉方言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刘一之:《北京话中的“着”字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龙国富:《汉语中“VP-neg”疑问句式再探》,《语言论集》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卢小群:《老北京土话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陆俭明:《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代前言》,《汉语时体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百家出版社2003年版。
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二卷·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吕叔湘:《释 〈景德传灯录〉 中在、著二助词》,《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与动词后得与不有关之词序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吕文华:《被字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的变换关系》,《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版。
罗常培:《临川音系》,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麦耘:《广州话以“佢”回指受事者的句式》,《第八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潘悟云:《温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彭兰玉:《衡阳方言的体貌系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彭睿:《语法化“扩展”效应及相关理论问题》,《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平田昌司主编:《徽州方言研究》,好文出版1998年版。
钱乃荣:《杭州方言志》,好文出版1992年版。
钱乃荣:《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日] 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饶秉才、欧阳觉亚、周无忌:《广州话方言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饶长溶:《“不”偏指前项的现象》,《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邵敬敏:《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邵敬敏、周娟、彭小川、邵宜、甘于恩、曾毅平:《汉语方言疑问范畴比较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沈家煊:《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沈开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语法研究和探索》(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施其生:《汕头方言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石汝杰:《苏州方言体和貌的表达方式》,《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石毓智:《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和不对称》(增订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石毓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文辉:《“被”的语法化散论》,《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孙立新:《陕西户县方言的注册“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孙锡信:《祖堂集》中的疑问代词,《汉语历史语法丛稿》,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日]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修订译本)》,蒋绍愚、许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王福堂:《汉语方言论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王静、王洪君:《动词的配价与被字句》,《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重排版),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王力文集·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王培光、张惠英:《说“个、的”可以表示完成、持续》,《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群生:《湖北荆沙方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王照:《官话合声字母》,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年版。
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19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张卫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吴福祥:《南方民族语言里若干接触引发的语法化过程》,《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伍云姬编:《汉语方言共时与历时语法研讨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武汉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武汉市志(1980—2000)》,武汉出版社2008年版。
武汉市统计局编:《武汉统计年鉴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版。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
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徐慧:《益阳方言语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昆仑出版社2008年版。
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语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许宝华、汤珍珠主编:《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杨德峰:《量词前数词“一”的隐现问题》,《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杨平:《助词“得”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三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易亚新:《常德方言语法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游汝杰:《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neg”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
袁毓林、徐烈炯:《再议处置性代词句》,《中国语言学论丛》第3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张斌:《现代汉语语法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洪年:《香港粤语语法的研究(增订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惠英:《汉藏系语言和汉语方言比较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张敏:《上古、中古汉语及现代南方方言里的“否定—存在演化圈”》, Anne Yue, eds.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ical Asp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ommemorating the Centennial Birthday of the Late Professor Li Fang-kuei,Vol.Ⅱ.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2。
张邱林:《陕县方言的选择问》,《21世纪汉语方言语法新探索——第三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双庆:《香港粤语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年版。
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赵晓阳:《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 〈圣经〉 中译本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丁邦兴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赵元任:《钟祥方言记》,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周长楫编撰:《厦门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周小宾:《普通话和广州话的人称疑问代词》,《双语双方言(五)》,汉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朱建颂:《武汉方言概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佐佐木勋人:《由给予动词构成的处置句》,《语法研究与探索(11)》,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二 中文论文
鲍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方言》2007年第3期。
毕晟:《武汉方言中的“VV神”》,《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毕晟:《武汉方言中的差比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第2期。
蔡维天:《论汉语模态词的分布与诠释之对应关系》,《中国语文》2010年第3期。
曹逢甫:《从主题—评论的观点看“把”字句》,《中国语言学报》1987年第1期。
曹志耘:《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曹志耘:《吴语汤溪方言的否定词——兼与若干方言的比较》,《中国语学》2005年第252期。
陈法今:《闽南方言的两种比较句》,《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陈妹金:《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布、功能及成因》,《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陈妹金:《汉语与一些汉藏系语言疑问句疑问手段的类型共性》,《语言研究》1993年第1期。
陈平:《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98年第6期。
陈山青、施其生:《湖南汨罗方言的处置句》,《方言》2011年第2期。
陈淑梅:《谈约量结构X把》,《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
陈卫强:《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第4期。
池昌海、王纯:《温州话动词重叠式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储泽祥:《赣语岳西话的过程体与定格体》,《方言》2004年第2期。
丛冰梅:《约量词语研究综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崔希亮:《“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3期。
大西博子:《上海话的“拿”字句》,《中国语学》2001年248号。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1期。
戴耀晶:《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戴昭铭:《天台话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方言》2001年第3期。
邓思颖:《从南雄珠玑方言看被动句》,《方言》2004年第2期。
邓思颖:《汉语方言受事话题句类型的参数分析》,《语言科学》2006年第6期。
丁雪欢:《湖南沅江话中的一种动词重叠结构》,《方言》2001年第2期。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董秀芳:《来源于完整小句的话语标记“我告诉你”》,《语言科学》2010年第3期。
段观宋:《禅籍中“得”的用法》,《东莞理工学报》2000年第4期。
范继淹:《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干敏:《九江方言中的处置式“佢”字句》,《现代语文》2011年第19期。
高艳明、何鸣:《国外情态研究之术语困局:语气、情态辨析》,《外语学刊》2019年第4期。
龚千炎:《现代汉语里的受事主语句》,《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
顾阳:《时态、时制理论与语言时间参照》,《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7年第11期。
郭风岚:《北京话话语标记“这个”、“那个”的社会语言学分析》,《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
郭建荣:《孝义方言的动词重叠式》,《语文研究》1987年第1期。
郭利霞:《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7年第6期。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韩宝育:《歧山话正反问句时、体与情态意义的表达》,《中国语言学报》2006年第12期。
何春燕:《语用否定的类型及使用动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贺巍:《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方言》1992年第3期。
贺巍:《获嘉方言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侯兴泉:《广东封开南丰话的三种正反问句》,《方言》2005年第2期。
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胡茜:《黄石方言程度表达》,《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黃晓雪:《宿松方言中句末带“佢”的祈使句》,《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
黄晓雪:《“持拿”义动词的演变模式及认知解释》,《语文研究》2010年第3期。
黄晓雪、李崇兴:《方言中“把”的给予义的来源》,《语言研究》2004年第4期。
黄晓雪:《说句末助词“在”》,《方言》2007年第3期。
蒋绍愚:《内部构拟法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金昌吉、张小荫:《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中国语文》1997年第6期。
金小栋、吴福祥:《汉语方言多功能虚词“连”的语义演变》,《方言》2016年第4期。
金晓艳:《汉语篇章中后时连接成分的隐现》,《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
金晓艳:《后时连接成分的连用与合用》,《汉语学习》2006年第2期。
李崇兴、胡颖:《武汉方言中由“V+他”形成的祈使句》,《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第6期。
李佳:《武汉方言的句法程度表示法》,《文学教育》2007年第2期。
李劲荣:《汉语量范畴研究的若干问题》,《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李临定:《“被”字句》,《中国语文》1980年第6期。
李荣:《汉语方言分区的几个问题》,《方言》1985年第2期。
李晓琪:《关于能性补语式中的语素“得”》,《语文研究》1985年第4期。
李延梅、汪沛:《陕北方言反复问句的句法形式》,《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李泽然:《哈尼语动词的体和貌》,《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李宗江:《“V得(不得)”与“V得了(不了)”》,《中国语文》1994年第5期。
李宗江:《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2期。
梁锦祥:《元语言否定的否定对象》,《外语学刊》2000年第3期。
梁晓波:《否定的认知分析》,《外语研究》2004年第5期。
廖秋忠:《汉语篇章中的连接成分》,《中国语文》1986年第6期。
廖秋忠:《〈语气与情态〉 评介》,《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
刘翠香:《山东栖霞方言的持续体》,《方言》2007年第2期。
刘存雨:《庄延龄 〈汉口方言〉 所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汉口方音》,《方言》2018年第4期。
刘丹青:《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中国语学》2005年252号。
刘丹青:《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刘丹青:《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 VP”句式》,《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刘林:《河北盐山方言的句尾“着”》,《语言研究》2007年第4期。
刘祥柏:《六安丁集话体貌助词》,《方言》2002年第2期。
刘祥柏:《体貌助词研究与定量分析》,《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刘子瑜:《也谈结构助词“得”的来源及“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陆俭明:《由“非疑问形式 +呢”造成的疑问句》,《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陆明:《上海近代西医医院概述》,《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第1期。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表示持续意义的“住”》,《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彭小川:《广州话的动态助词“开”》,《方言》2002年第2期。
彭小川、林奕高:《充当语篇连接成分的“相反”辨疑》,《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
钱敏汝:《否定载体“不”的语义—语法考察》,《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钱乃荣:《现代汉语的反复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覃金玉:《长阳方言中的虚词“哒”初探》,《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覃远雄:《汉语方言否定词的读音》,《方言》2003年第2期。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理论与方法》,《俄语语言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邵敬敏、王鹏翔:《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一个类型学的过渡格式研究》,《方言》2003年第1期。
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1期。
盛银花:《安陆方言的程度补语考察》,《语言研究》2006年第3期。
盛银花:《湖北安陆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方言》2007年第2期。
施其生:《汕头方言动词短语重叠式》,《方言》1998年第2期。
石定栩:《上海话疑问成分“
”的语义及句法地位》,《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石毓智:《被动标记“让”在当代汉语中的发展》,《语言学论丛》2004年。
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
石毓智:《汉语方言中被动式和处置式的复合标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石毓智、刘春卉:《汉语方言处置式的代词回指现象及其历史探源》,《语文研究》2008年第2期。
石毓智、王统尚:《方言中处置式和被动式拥有共同标记的原因》,《汉语学报》2009年第2期。
史尘封:《论语用否定》,《修辞学习》2004年第2期。
史素芬:《山西武乡方言的选择问句》,《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
史锡尧:《“不”否定的对象和“不”的位置》,《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
唐钰明:《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国语文》1988年第6期。
唐钰明、周锡复:《论上古汉语被动式的起源》,《学术研究》1985年第5期。
唐钰明、周锡复:《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陶红印:《从语言、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田然:《近二十年汉语语篇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05年第1期。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两种特殊的问句》,《方言》2011年第1期。
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1999年第2期。
汪化云:《黄冈方言的“V 不 VP”及其相关句式》,《汉学研究》2006年第2期。
王东、罗明月:《河南罗山方言“把 +O +V +他”式处置式》,《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王锋:《试论白语的否定词和否定形式表达》,《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王红梅:《动词重叠研究的方言视角》,《方言》2009年第2期。
王健:《“给”字句表处置的来源》,《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
王健:《汉语方言中的两种动态范畴》,《方言》2005年第3期。
王莉:《温州话“道”的将行体用法及其本字》,《方言》2004年第2期。
王苹:《宁波方言中动词重叠结构类型探析》,《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瑞梅:《〈西洋记〉 把字句句法结构分析》,《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王士元、袁毓林:《现代汉语中的两个体标记》,《当代语言学》1990年第1期。
王衍军:《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能性述补结构试析》,《语言科学》2013年第6期。
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吴福祥:《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2009年第3期。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吴福祥:《汉语方言中的若干逆语法化现象》,《中国语文》2017年第3期。
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
吴福祥、金小栋:《东南方言多功能“趁”的语义演变》,《方言》2019年第4期。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方言》2002年第1期。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方言》2001年第4期。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 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方言》2003年第3期。
吴福祥:《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民族语文》2008年第1期。
吴福祥:《再论处置式的来源》,《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
项梦冰、曹晖:《大陆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云南师范大学》1992年第6期。
萧国政:《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方言》2000年第1期。
肖亚莉:《贵州锦屏方言的否定词》,《方言》2010年第1期。
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代词回指型处置式》,《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辛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反复问句》,《汉语学报》2007年第3期。
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方言》2002年第2期。
邢福义:《“有没有VP”疑问句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反复问句》,《汉语学报》2005年第3期。
熊一民:《武汉方言的重叠式“VV 神”》,《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方言》1992年第1期。
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徐杰:《“重叠”语法手段与“疑问”语法范畴》,《汉语学报》(下卷)2000年。
徐纠纠:《叙述文中“他”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90年第5期。
徐烈炯:《非对比性的方言语法研究》,《方言》1998年第3期。
徐烈炯、邵敬敏:《“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
杨敬宇:《南宁平话的体貌标记“过”》,《方言》2002年第4期。
杨平:《带“得”的述补结构的产生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1期。
叶玉英:《楚系出土文献所见∗n-、∗l-不分现象及其源流与成因考》,《中国语文》2020年第4期。
殷何辉:《孝感方言中带句尾成分“它”的主观意愿句》,《汉语学报》2010年第3期。
游汝杰:《吴语里的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喻遂生:《重庆方言的“倒”和“起”》,《方言》1990年第3期。
喻遂生:《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语言学论丛》1998年第15号。
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远藤雅裕:《汉语方言处置标志的地理分布与几种处置句》,《中国语学》2004年251号。
乐耀:《北京话中“你像”的话语功能及相关问题探析》,《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汉语学习》2005年第2期。
张克定:《汉语语用否定的限制条件》,《河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张丽丽:《汉语使役句表被动的语义发展》,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Vol.7, No.1, 2006。
张敏:《汉语方言双及物结构南北差异的成因:类型学研究引发的新问题》,《中国语言学集刊》2011年第2期。
张敏:《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的应用》,《语言学论丛》总42期,2010年。
张明媚、黄增寿:《古汉语中“得”的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张清源:《成都话的动态助词“倒”和“起”》,《中国语言学报》1991年第4期。
张诗妍:《武汉方言中的程度副词“这”》,《大众文艺》2009年第2期。
张德岁、蒋宗霞:《皖北方言表达程度的方式》,《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5期。
张旺熹:《“把”字结构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
张旺熹:《“把”字句的位移图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张旺熹:《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汉语学习》2009年第3期。
张先亮:《“可不是”的语篇功能及词汇化》,《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张秀松:《语言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情态研究现状与展望》,《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年第1期。
张谊生:《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1期。
张谊生:《现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的表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2期。
张谊生:《预设否定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语言科学》2011年第5期。
张泽宁:《〈六祖坛经〉 中助动词得、须、可、敢、能的使用法》,《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13卷。
赵长才:《结构助词“得”的来源与“V得C”述补结构的形成》,《中国语文》2002年第2期。
赵国军:《汉语量范畴研究综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赵葵欣:《Parker(1878)所记汉口话口语词考释》,《中国言语文化学研究》2021年第10号。
赵葵欣、陈前瑞:《武汉方言的“在”》,《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赵葵欣:《武汉方言句尾“它”字句考察》,《福冈大学研究部论集A:人文科学编》2013年13卷2号。
赵葵欣:《武汉方言中的两种问句》,《汉语学习》1993年第6期。
郑定欧:《说“貌”——以广州话为例》,《方言》2001年第1期。
郑贵友:《汉语篇章分析的兴起与发展》,《汉语学习》2005年第5期。
钟叡逸、蔡维天:《非典型疑问词的句法层级和语用效应——从比较语法看客家话的“么个”》,《中国语文》2020年第2期。
周磊:《乌鲁木齐方言的体貌标记“底”的语法功用》,《方言》2006年第3期。
周琴:《泗洪话处置式句法格式研究》,《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周维维:《篇章连接成分“话是这么说”》,《现代语文》2006年第2期。
朱冠明:《关于“VP 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朱冠明:《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朱冠明:《湖北公安方言的几个语法现象》,《方言》2005年第3期。
朱冠明:《情态动词“必须”的形成》,《语言科学》2005年第3期。
朱德熙:《“V-neg-VO”与“VO-neg-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中国语文》1991年第5期。
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方言》1980年第3期。
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
左福光:《四川宜宾方言的被动句和处置句》,《方言》2005年第4期。
左林霞:《孝感话的“把”字句》,《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陈淑梅:《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陈小荷:《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9年。
陈晓云:《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胡琪:《武汉方言副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胡玉华:《〈世说新语〉 助动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
刘云:《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副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0年。
彭晓亮:《西医东渐上海滩——仁济春秋》,上海档案信息网,2020年。(上海市档案局http://www.archives.sh.cn/shjy/scbq/201203/t20120313_5993.html2020.05.27)。
彭玉兰:《现代汉语约量表达及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王静:《“觉醒的中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王淑良:《安化羊角塘方言被动句的句法》,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6年。
魏兆惠:《处置句中代词回指的普通性及差异性》,第六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吴福祥:《侗台语被动式的层次和渊源》(提纲),第六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11年。
吴翩翩:《武汉方言语气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向柠:《湖南武冈方言被动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占升平:《湖南省常宁市方言处置句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张敏:《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类型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0年。
张喜芹:《汉语语用否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9年。
张义:《武汉方言的否定句》,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三 外文著作及论文
井上優、黄麗華:『否定から見た日本語と中国語のアスペクト』,『現代中国語研究』 2000年第1期。
太田辰夫:『中国語史通考』,白帝社1988年版。
国立国語研究所:『形容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的研究』,秀英出版1975年版。
小嶋美由紀:「上海語と粤語における再述代名詞と非現実ムード」, 『言語情報科学』 2010年第8巻。
佐々木勲人:『南方方言におけるGIVEの処置文』, 『中国語学』1999年246号。
時衛国:『中国語と日本語の程度表現形式の様相について』, 『愛知教育大学研究報告人文·社会科学』 2003年第52卷。
波多野太郎編:『中国語学資料叢刊』,不二出版1984年版。
編集者不明:『清語階梯語言自邇集』,慶應義塾出版部1880年版。
山梨正明、有馬道子:『現代言語学の潮流』,勁草書房2003年版。
梁淑珉:『時量を問う疑問代詞の歴史的変遷』, 『中国語学』 2009年256号。
六角恒廣:『中国語書誌』,不二出版1994年版。
Branner, David P.1999“The Linguistic Ideas of Edward Harper Park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119,No.1.
Chan Sin-Wai & David E. Pollard 2001 An Encyclopaedia Translation:Chinese-English,English-Chinese,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Chappell, Hilary & Alain Peyraube 2006“The diachronic syntax of causative structures in Early Modern Southern Min”,Dah-an Ho,H.,Samuel Cheung, Wuyun Pan &Fuxiang Wu(eds.)Linguistic Studies in Chinese and Neighboring language,Taipei:Academia Sinica.
Coblin,South,“Glimpses of Hankou Phonological Histor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37,No.2,2009.
Coblin South,“Waifs and Strays Brought Home: Edward H. Parker's Early Hànkǒu Colloquialisms”,载何大安、姚玉敏、孙景涛、陈忠敏、张洪年主编《汉语与汉藏语前沿研究:丁邦新先生八秩寿庆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Comrie Bernard & Norval Smith,“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 Questionnaire”,Lingua,Vol. 42,No.1,1977.
Croft, William,“The evolution of negatio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Vol.27,No.1,Mar.,1991.
Dahl Öste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 New York: Blackwell Publishers,1985.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Longman,1976.
Haspelmath, Martin,“The grammaticization of passive morphology”. Studies in Language,Vol.14, Issue1,Jan.,1990.
Heien Bernd & Tania Kuteva, 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Hubert W. Spillett, A Catalogue of Scriptures in the Languages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Swindon: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1975.
Ingle James Addison, Hankow Syllabary,Hankow:Kung Hing,1899.
Kemmer Suzanne, The Middle Voice,Amsterdam,1993.
Leech,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Lewis Jones,“The Revolution in China”, China's Millions, December 1911,p.181.
Li, Renzhi, Modalit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 Typological Perspec tive. Dissertation.com,Boca Raton,Florida,USA. 2004.
Narrog,Heiko and Bernd Heine,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rammaticaliz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Narrog,Heiko, Modality,Subjectivity,and Semantic Change: A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Palmer, F. R., 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 London: Longman.1979.
Palmer,F. R., 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01.
Parker, Edward H.,“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Dialects.”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ew series No.12,1878.
Parker, Edward H.,“The Hankow Dialect”, China Review. Vol.3, No.5,1875.
Peyraube,Alain,“Les structures en BA en chinois vernaculairemédiéval et moderne”, Cahiers De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Vol.14,No.2,1985.
Peyraube, Alain,“Recent Issues in Chinese Historial Syntax”, In C.T. James Huang,and Y.H.Audrey Li(eds.), New Horizon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6.
Plank,Frans,“The modals story retold”, Studies in LanguageVol.8, No.3,1984.
Portner,P.,Modal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Tai James H-Y.,“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n Haiman J. ed.Iconicity in Syntax,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5.
Traugott,Elizabeth Closs& Richard B. Dasher, 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Van der Auwera, J.; Kehayov, P.; Vittrant, A.,“Acquisitive modals”,in Hogeweg,L.;de Hoop,H.;Malchukov,A.,eds.Cross-linguistic Semantics of 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9.
van der Auwera,Johan and Vladimir A. Plungian,“Modality's Semantic Map”, Linguistic TypologyVol.2,No.1,1998.
Wu Yunji,“An Etymological Study of Disposal and Passive Markers in Hunan Dialect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 27,No.2,1999.
Yue-hashimoto,Anne, Comparative Chinese Dialectal Grammar, Paris:EHESS,CRLAO,1993.
Ziegeler Debra,“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modality”,in Heiko Narrog and Bernd Heine,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Grammaticaliz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