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论文
贝罗贝:《双宾语结构从汉代至唐代的历史发展》,《中国语文》1986年第3期。
陈秀兰:《敦煌变文与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3期。
陈练军:《“到”语法功能的历时演变》,《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储泽祥:《“V往+O”的语义约束》,《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蔡镇楚:《试谈古汉语介词结构的语法功能》,《语文研究》1983年第4期。
曹小云:《〈论衡〉 被动句式研究》,《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
曹聪孙:《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的SVO和SOV之争》,《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崔希亮:《汉语介词结构与位移事件》,《中国语言学报》2006年第12期。
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国外语言学》1988年第l期。
董秀芳:《古汉语中动名之间“于/於”的功能再认识》,《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范晓:《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汉语学习》2001年第5、6期。
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龚千炎:《论“加以”》,《中国语文》1961年第2期。
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1期。
郭熙:《“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中国语文》1986年第1期。
何洪峰:《先秦介词“以”的悬空及其词汇化》,《语言研究》2008年第4期。
何洪峰:《先秦至西汉的前置方式状语》,《语言研究》2007年第4期。
何洪峰、金鐘讚:《论“V在”结构语义及句法分析》,[韩]《中国学研究》2010年第51期。
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
何洪峰:《汉语次生介词》,《语言研究》2014年第4期。
何洪峰:《动词介词化的句法语义机制》,《语文研究》2014年第1期。
何乐士:《〈左传〉、〈史记〉 介宾短语位置的比较》,《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
洪波:《“给”字的语法化》,《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第2期。
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中国语文》1992年第3期。
江蓝生:《“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4期。
江蓝生:《“举似”补说》,《古汉语研究》1988年第1期。
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4期。
蒋同林:《试论动介复合词》,《安徽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金昌吉:《动词后的介词短语及介词的虚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l995年第3期。
金立鑫、于秀金:《从与 OV-VO 相关和不相关参项考察普通话的语序类型》,《外国语》2012年第2期。
金立鑫:《普通话混合语序的类型学证据及其动因》,《汉语学习》2016年第3期。
金鐘讚:《试论“双音节+于”的句子成分》,《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梁晓红:《佛经中“於”的一种特殊用法》,《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林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中国语文》1962年第7期。
刘坚等:《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刘丹青:《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
刘红妮:《“终于”的词汇化——兼谈“X 于”词汇化中的介词并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刘瑞明:《“於”的一种助词用法—— 〈佛经中“於”的一种特殊用法〉 辨误》,《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
刘光明、储泽祥、陈青松:《“单音动词+往”里“往”的语法化》,《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2期。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介词的新体系》,《中国语文》1957年第2期。
鲁川:《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志》,《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鲁川:《语义的先决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定性——基于三个平面理论的汉语信息语法的构思》,《汉语学习》2000年第3期。
罗开农:《再谈动词后面的“到”》,《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罗庆云:《〈诗经〉 的介词“以”》,《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1期。
李人鉴:《谈“到”字的词性和用法》,《文史哲》1958年第9期。
林焘:《现代汉语轻音与句法结构的关系》,《中国语文》1962年第7期。
马贝加:《说“自”》,《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马贝加:《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语文研究》1999年第1期。
麦梅翘:《〈左传〉 中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
梅祖麟:《唐宋处置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3期。
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潘玉坤:《古汉语中“以”的宾语前置问题》,《殷都学刊》2000年第4期。
潘秋平、江凌:《上古汉语介词词组的语序问题》,《历史语言学研究》2013年第6期。
屈承熹:《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饶长溶:《试论副动词》,《中国语文》1960年第4期。
饶长溶:《“关于”“至于”不像介词》,《汉语学习》1987年第1期。
石毓智:《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宋亚云:《对 〈史记〉 语料性质的认识及处理办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孙朝奋:《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陶红印:《操作语体中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中国语文》2007年第1期。
唐钰明:《论先秦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唐钰明:《汉魏六朝被动式略论》,《中国语文》1987年第3期。
田春来:《也谈处所介词“著”的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王还:《说“在”》,《中国语文》1957年第2期。
王一平:《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制》,《语文建设》1999年第5期。
王鸿滨:《介词“自/从”历时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魏培泉:《古汉语介词“於”的演变略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第4期。
魏培泉:《东汉魏晋南北朝在语法史上的地位》,《汉学研究》2000年第18期。
文炼、胡附:《现代汉语语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4年第3期。
闻宥:《“于”“於”新论》,《中国语言学报》1984年第2期。
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
吴福祥:《也谈持续体标记“着”的来源》,《汉语史学报》2004年第4期。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语言科学》2005年第2期。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
吴福祥:《语序选择与语序创新》,《中国语文》2012年第4期。
吴金花:《处所介词“到”的产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北方论丛》2005年第3期。
武振玉:《两周金文“及”字用法试论》,《东北师大学报》2007年第3期。
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与意象》(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4期。
邢福义:《V为双音节的“V在了N”格式》,《语言文字运用》1997年第4期。
徐丹:《汉语里的“在”与“着”》,《中国语文》1992年第6期。
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3期。
杨伯峻:《古汉语中之罕见语法现象》,《中国语文》1982年第6期。
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1999年第1期。
俞光中:《“V在NL”的分析及其来源献疑》,《语文研究》1987年第3期。
张赪:《从先秦时期“介词+场所”在句中不合规律分布的用例看汉语的词序原则》,《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
张德福:《〈史记〉 中的“以”字析论》,《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国宪:《“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中国语文》2009年第4期。
张国宪、卢建:《“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张炼强:《汉语语序的多面考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6期。
张玉金:《介词“于”的起源》,《汉语学报》2009年第4期。
张玉金:《甲骨文中位事介词“于”研究》,《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1期。
张伯江:《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
赵大明:《论汉语介词发展中的功能专一化趋势》,《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赵金铭:《现代汉语补语位置上的“在”和“到”及其弱化形式“·de”》,《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7期。
张谊生:《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2010年第2期。
张谊生:《从前加到后附:“(有)所”的跨层后缀化研究》,《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方言》1979年第2期。
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1期。
朱冠明:《中古译经中的“持”字处置式》,《汉语史学报》2002年第5期。
朱冠明:《“之”的衰落及其对句法的影响》,《语言科学》2015年第3期。
崔希亮:《汉语介词与位移事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4年。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柯润兰:《介词“向”的句法语义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3年。
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荣晶:《汉语语序的语义基础》,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7年。
邵永海:《从 〈左传〉和〈史记〉 看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及其发展》,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0年。
王鸿滨:《〈春秋左传〉 介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年。
吴可颖:《汉语处所结构的位移及其底蕴》,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8年。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6年。
赵大明:《汉语处所介词的发展——兼论“介词+处所”短语在句中位置的历史演变》,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1987年。
二 著作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曹炜:《〈金瓶梅词话〉 虚词计量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
陈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两汉汉语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隋唐五代汉语研究》《宋元明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戴浩一:《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开明书店1948年版。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中国科学院1953年版。
郭锡良:《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何乐士:《汉语语法史断代专书比较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乐士:《〈史记〉 语法特点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何乐士:《〈左传〉 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洪波:《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石锋、潘悟云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李崇兴:《处所词发展历史的初步考察》,胡竹安、杨耐思、蒋绍愚编:《近代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廖庶谦:《口语文法》,读书出版社1946年版。
林忠:《现代汉语介词结构漂移的语用功能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中华书局1994年版。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吕叔湘:《文言虚字》,开明书店1957年版。
鲁国尧:《〈孟子〉“以羊易之”、“易之以羊”两种结构类型的对比研究》,载《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罗凤竹等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中华书局2002年版。
潘玉坤:《西周金文语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孙良明:《中国古代语法学探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孙良明:《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孙德金:《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沈培:《殷墟甲骨卜辞介词结构语序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王凤阳:《古辞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魏岫明:《汉语词序研究》,唐山出版社1993年版。
魏培泉:《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发展》,载何大安编:《古今通塞:汉语的历史与发展》,“中研院”2003年版。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版。
吴福祥:《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吴继光:《动作方式和动作凭借》,载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吴为善:《汉语韵律句法探索》,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萧红:《洛阳伽蓝记句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解惠全、洪波:《“于”“於”介词用法考》,载《语言研究论丛》(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载《语言研究论丛》(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丹:《“是以”、“以是”——语法化与词汇化》,载《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许理和:《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载《语言学论丛》(14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杨伯峻:《文言文法》,中华书局1963年版。
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65年版。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姚振武:《晏子春秋词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袁宾:《禅宗著作词语汇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殷国光:《吕氏春秋词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年版。
张赪:《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3年版。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赵大明:《左传介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丁邦新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造句编》,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3年版。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伯纳德·科姆里:《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第2版),沈家煊、罗天华译,陆丙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第4版),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罗杰瑞:《汉语概说》,张惠英译,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加]蒲立本:《古汉语语法纲要》,孙景涛译,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屈承熹:《历史语法学理论与汉语历史语法》,朱文俊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日]杉田泰史:《介词“于”的未完成用法》,载郭锡良编:《古汉语语法论集》,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日]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
[日]香坂顺一:《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植田均译,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三 外文论文及著作
Baker,Mark C.Incorporation: A Theory of Grammati cal Function Changin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1—1989.
Croft,William.Typology and Universal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Dik,Simon C.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Grammar(Part 1): The Structure of the Clause.ed.by Kees Hengeveld.Mouton de Gruyter,1997.
Dryer Matthew S.Word Order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a Typologi cal and Geographi cal Perspective.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edited by Graham Thurgood and Randy LaPolla.Richmond: Curzon Press,2003:43-54.
Dryer Matthews S.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Language,Vol.68,No.1,1992: 81-138.
Edith Aldridge.Focus and Archaic Chinese Word Order.Proceedings of the 22n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NACCL-22)&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IACL-18).2010.Vol2.Clemens,L.E.& C.-M.L.Liu,(eds.)Harvard University,Cambridge.MA.84-101.
Edith Aldridge.PPs and Applicatives in Late Archaic Chinese.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Volume 33,No.3,2012.
Givón Talmy.On Understanding Grammar.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9: 208-209.
Givón Talmy.Syntax: A Functional Typologi cal Introduction.Vol.I.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4.
Goldberg.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Greenberg,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 J.(ed.)Universals of Language[C].Cambridge,MA: MIT Press.1963: 73-113/1966: 103.
Hagège,Claude.Adpositions.Bos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Hagège,Claude.Le problème Linguistique des prépositions et la solution chinoise(avec un essai de typologie à travers plusieurs groupes de langues).Paris:Société de Linguistique de Paris & Louvain: Peeters,1975.
Haiman,John.The Iconicity of Grammar.Language 56,1980: 515-540.
Harris.& C.ampbell.Histori 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Hawkins,John A.Word Order Universals.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3.
Heine,Bernd&Tania Kuteva.The Genesis of Grammar: A Reconstruc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32-52.
Heine,Bernd.Grammati calization//D.Jeseph & Richard D.Janda.ed.The Handbook of Histori cal Linguistic.M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3.
Heine,Bernd.Grammati 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Hopper,Paul & E.C.Traugott.Grammati ca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Hsieh hsin-I.Time and Imagery in Chinese.Functionalism and Chinese Grammar.(eds.)by James H-Y.Tai and Frank F.S.Hsueh.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Monograph Series No.1,1989: 45-94.
Huang C.-T.James.Logi 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Doctoral dissertation,MIT,1982.
Huang Shuanfan.Histori cal Change of Prepositions and Emergence of SOV Order.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6,1978: 212-242.
Huang Shuanfan.Morphology as a Cause of Syntactic Change: The Chinese Evidenc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12,No.1,1984: 54-85.
Kurylowicz.The Evolution of Grammati cal Categories.In: J K ed.Esquisses Linguistiques Vol.2.Fink Munich,Germany,1975: 55-71.
Lapolla.Word Order Patterns in Sino-Tibet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Theories of Explanation in Typology.In Pan,Wuyun(ed)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the East(东方语言与文化),Shanghai: Oriental Publishing Center(东方出版中心),2002.
Lehmann,C.Thoughts on Grammati calization(Second edition).Seminar für Sprachwissenschaft der Universität Erfurt,1995—2002: 17-21.
Lehmann,C.Word Order Change by Grammati calization.In Manuel Gerritsen & Dieter Stein(eds.)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Syntactic Change.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2: 395-416.
Li Charles N.& Sandra A.Thompson.An Explanation of Word Order Change: SVO→SOV.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2,1974: 201-214.
Li Charles N.& Sandra A.Thompson.Co-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 Verb or Preposition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No.2,1974: 397-413.
Li Charles N.& Sandra A.Thompson.Histori cal Change of Word Order: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In Histori cal Linguistics,eds.by John M.Anderson and Charles Jones,1973: 199-217.
Li Charles N.&Sandra A.Thompson.On the Issue of Word Order in Synchronic Grammar: A Case against“Movement Transformations”.Lingua39.3,1976:169-181.
Li Charles N.Synchrony vs.Diachrony in Language Structure,Language 51,1975: 873-886.
Lyle Campbell,Reichard Janda.Introduction: Conceptions of Grammati calization and Their Problems.Language Sciences 23,2001: 93-112.
Mei Kuang.The Ba-Sentence in Modern Chinese.Wen Shi Zhe Xuebao27,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1978: 145-180.
Min Zhang.Iconicity and Word Order Change in Chinese,In Jose Camacho and Lina Choueiri(eds.),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Vol.II.GSIL: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95: 249-263.
Peck Jeeyoung.The Positional Variation of Prepositional Phrases in Chinese: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UMI Microform 3332903,2008.
Peyraube Alain.On Word Order in Archaic Chinese.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26(1),1997: 3-20.
Peyraube Alain.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ocative Prepositions,in Paul Jenkuei Li,Chu-Ren Huang,and Chih-Chen Jane Tang(eds.),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Histori cal Linguistics,Symposium Series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Academia Sinica II,1994: 361-387.
Redouane Djamouri and Paul Waltraud.Les syntagmes prépositionnels en yu et zai en chinois archaïque,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Vol.26(2),1997: 221-248.
Redouane Djamouri,Waltraud Paul,and John Whitman.Syntactic Change in Chinese and the Argument-adjunct Asymmetry.In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beyond; Guangshun Cao,Hilary Chappell,Redouane Djamouri,and Thekla Wiebusch(eds.),vol.2,2013: 577-594.
Sun Chaofen & Givón Talmy.On the So- called SOV Word Order in Mandarin Chinese: A Quantified Text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Language,Vol.61,No.2,1985: 329-351.
Sun Chaofen.Word Order Changed Crammati 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Sun,C.F.The Adposition yi and Word Order in Classi cal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2),1991: 202-219.
Tai James H.Y.Chinese as an SOV Language,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9,1973: 659-671.
Tai James H.Y.On the Change from SVO to SOV in Chinese,Parasession on Diachronic Syntax,CLS,1976: 291-304.
Timothy Light.Word Order and Word Change in Mandar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7,No.2,1979: 149-180.
Traugott & Heine.Approaches to Grammati calization.Vol.I&II.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1.
Waltraud Paul.New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Syntax.Mouton de Gruyter,2014: 73-91.
Xu Dan.Typologi cal Change in Chinese Syntax.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60.
Zwicky Arnold & Geoffrey Pullum.Clicticization vs Inflection: English n't,Language,59(3),1983: 502-513.
Zwicky Arnold M.Clitics and Particles,Language,61(2),1985:28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