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一)中文论著
《论语》,陈晓芬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
《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
《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版。
《左传》,中华书局2006年版。
Strauss,A & Cobian,J.:《质性研究入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吴芝仪,廖梅花译,嘉义涛石文化2001年版。
包利民:《生命与逻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版。
陈建淼:《“师生双主体”办学思想的区域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向明等:《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与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年版。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单中惠:《西方教育问题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鬼谷子》,中华书局2016年版。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何齐宗:《教育原理与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华东师大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江畅:《西方德性思想史概论》,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金一鸣:《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金哲、邓伟志:《21世纪世界预测》,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瞿葆奎主编,徐勋、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 教学》(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刘次林:《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云祖:《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马秋帆编:《梁漱溟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
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版。
阮新邦、林瑞:《解读沟通行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檀传宝、班建武:《绿色教育师德修养: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汉卫:《教育学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田文:《教育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王道俊、扈中平:《教育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海明:《伦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华:《美德论——传统美德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荣德:《教师职业伦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安春:《德性教师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吴菲:《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夏甄陶:《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荀子:《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杨斌编:《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
杨林国:《追寻教师美德:斯霞教师德性解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启亮主编:《追求合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变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夷夏:《梁启超讲演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于淑云、黄友安:《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余秋雨:《世界华文散文精品·余秋雨卷》,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余维武、朱丽:《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余闻婧:《教师的操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张纯美、洪静媛:《中外教育思想荟萃》,上海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
张道勤:《直解:书经》,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
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郑金州:《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周洪宇等:《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教育变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小蔓:《情感德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德]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李其龙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德]尼采:《疯狂的意义》,周国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张玉能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法]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古希腊]赫西阿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邓安庆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四卷),颜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宋广文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A.J.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美]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徐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行为研究讲稿》,吴生军编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
[美]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费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何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古德曼:《社会学导论》,卢岚兰译,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6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陈联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美]黑泽尔·E.巴恩斯:《冷却的太阳——一种存在主义伦理学》,万俊人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美]肯尼斯·A.斯特赖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教学伦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
[美]理查德·克劳特(Richard Kraut)主编:《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刘玮、陈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马格丽特·赫姆莉、帕特丽夏·F.卡利尼编:《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展望中心”之儿童叙事评论》,仲建维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马克林、诺尔士主编:《道德发展心理学》,方能御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诺尔曼·丹森:《论情感》,魏中军、孙安迹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索尔蒂斯:《教育的定义》,转引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美]唐·库什曼、卡恩:《人际沟通论》,宋晓亮译,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柯雄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苏]巴班斯基:《教育学》,李子卓、杜殿坤、吴文侃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苏]《列宁全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苏]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苏]契尔那葛卓娃等:《教师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西]萨瓦特尔:《教育的价值》,李丽、孙颖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戴维·伯姆:《论对话》,李·尼科编,王松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英]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罗素:《幸福之路》,吴默朗,金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英]马尔霍尔·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亓校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约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英]约翰·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英]约翰·怀特海:《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二)外文论著
Alexander Crant,The Ethics of Aristole,Vol.I,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885.
B.Williams,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Cambridge MA:Harvad University Press,1986.
Cf.Edward Shils,Reflections on Civil Society and Civility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Edited by TuWei-mi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1996.
Chris Higgins,The Good Life of Teaching,Wiley-Blackwell,2007.
David T.Hansen,Exploring the Moral Heart of Teaching,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
Freire,Paulo,Pedagogy of the City,New York Continuum,1993.
Grossman,P.L.,“Teacher's Knowledge”,in L.W.Anderson ed.In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er Education,Kidlington,Oxford,UK:Elsevier Science Ltd,1995.
Hare,W.,What makes a good teacher?,Ontario:The Althouse Press,1993.
NcNeil,J.D.,“Politicsof Teacher Evaluation”,in J.Millmaned.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Beverly Hills Sage,1981.
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66.
SharanB.Merriam.Qualitavive reserch:a guid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San Francisco:Josey-Bass,2009.
Sockett,H.,The Moral Base forTeacher Professionalism,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
工具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罗念生、水建馥:《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论文
(一)中文论文
敖艳:《正确认识自我,让自己真正成为名师》,《贵州教育》2016年第11期。
保罗·韦地:《好教师的素质》,《教学与管理》2000年第4期。
毕田增:《教育生命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论纲(一)》,《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6年第1期。
陈桂梅:《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陈凯、檀传宝:《教师自我的隐蔽、浮现与彰显——论新中国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当代教师教育》2010年第4期。
陈淑珍、薛海滨:《临沂市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临沂医专学报》2000年第1期。
陈向明:《从师生关系看教育的本质》,《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
成尚荣:《名师的基质》,《人民教育》2008年第8期。
成有信:《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是大生产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10期。
程大琥:《试论名师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6期。
程龙:《安徽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2009年第4期。
邓志伟:《促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9期。
丁钢:《基于技术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丁立群:《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
段作章、傅岩:《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术研究》1983年第3期。
范永丽:《山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6期。
冯国芳:《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形象》,《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6期。
冯建军:《论教师生命发展的策略》,《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0期。
傅淳华、杜时忠:《论学校制度情境中的教师平庸之恶》,《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7期。
龚群:《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观》,《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4期。
龚郑勇:《草根教师的日常困境:被道德化与被计量化》,《青年教师》2011年第11期。
巩建华:《国外教师角色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10期。
顾明远:《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9期。
郭建如:《社会变迁、教育功能多元化与教育系统的分化:全球的视野》,《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
何良安:《为了幸福——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洪菲菲:《教师主体地位的“虚”让出》,《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5年第3期。
胡金平:《从教师称谓的变迁看教师角色与知识结构的转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黄伟:《教学对话中的师生话语权——来自课堂的观察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6期。
黄伟:《教学对话中的师生话语权——来自课堂的观察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第6期。
姜立东:《赏识教育应该有原则性》,《中小学管理》2010年第10期。
金生鈜:《何为好教师?——论教师的道德》,《中国教师》2008年第1期。
乐先莲:《教师与知识——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第8期。
雷鸣强:《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文化传递》,《教育科学》1998年第4期。
李长伟:《何为教育智慧——从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角度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7期。
李方安:《论教师自我发展》,《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李怀君:《本质在关系中——关于哲学结构主义断想》,《探索》1986年第5期。
李君、高峰:《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的本质》,《改革与开放》2016年第8期。
李克敬:《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李影:《“好教师”:基于家长视角的调查与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第4期。
廖申白:《德性的“主体性”与“普遍性”——基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一种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刘彩琴:《魏书生的教育人生》,《人民教育》2013年第5期。
刘次林:《从教育的矛盾性和目的性看教育的本质》,《株洲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8年第2期。
刘次林:《师德之反思:德性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5期。
刘俊娉:《从教师隐喻的变化看教师角色变迁》,《基础教育》2008年第4期。
刘丽群:《路径依赖:教师角色转变的深层困境》,《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6期。
刘良华:《教师自传中的个人知识:关于“好教师”的调查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1期。
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6期。
卢曲元:《论教育的本质——兼评“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5期。
鲁芳:《欲望与人的价值实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鲁洁:《教育: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1998年第7期。
鲁洁:《教育本质试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第8期。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教育研究》2007年第11期。
马文珠、栗洪武:《“成为你自己”:教师教育信仰的价值归依》,《基础教育》2017年第6期。
梅云霞:《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因——基于2009年〈小学语文教师·人物〉的内容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9期。
孟庆霞:《习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内核及民生价值》,《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苗小军:《教育即对话》,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聂敏里:《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世界哲学》2015年第1期。
裴亚丁:《新课改中的“中年教师困境”:问题、原因与对策——以 Y 小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彭玉玲、郭家芳:《浅谈教师的素质》,《教师育人》1999年第10期。
沈骑:《困惑·理解·误构——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教师角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
石中英:《当代知识的状况与教师角色的转变》,《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宋兵波:《简论教师主体》,《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孙亚玲等:《中美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及行为比较》,《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第2期。
谭继培:《教育即建构——教育建构论》,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年。
谭伟:《论教育的本质及教育技术的历史使命》,《中国电化教育》2017年第6期。
檀传宝:《提升教师德性配享教育幸福》,《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期。
唐爱民:《道德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2期。
唐热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哲学研究》2005年第5期。
陶志琼:《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第1期。
田虎、贾玉霞:《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的问题探源与体制改革——基于对X 省参培教师的调查分析》,《当代教师教育》2016年第12期。
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王晨、陈雯:《“善治”中的教育建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解读》,《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5期。
王凯:《教学作为德性实践》,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王立华:《对好教师的角色追寻》,《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王丽、马建富:《中小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特征》,《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王丽君:《教师角色变迁的历史透视》,《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8期。
王能昌、海默:《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年第10期。
王沛、关文军、王阳:《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6期。
王升、赵双玉:《论一般教师向优秀教师的转变》,《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王彤:《教育智慧:教师诗意的栖息地》,《社会科学家》2002年第2期。
王艳:《教师道德反思——从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关系角度分析教师德性建设》,《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第8期。
王子淳:《学会做人:教育的本质》,《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旺明帅:《好教师的关键特征——2003—2012美国年度教师解读》,《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4期。
毋丹丹:《传统教师德性的现代诠释》,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年。
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刘云杉:《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4期。
吴耀武:《当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困境及其出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吴颖芳:《认识你自己:自我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当代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
吴忠民:《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学海》2003年第3期。
夏立容:《信息时代的标准及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8期。
谢翌、黄波、齐新林:《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好教师:现象学视角》,《当代教师教育》2016年第9期。
徐廷福:《论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建构》,《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徐玉珍:《论“好教师”——“教师评价”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1期。
许晓璠:《认识自我的途径:内省和他人反馈》,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6年。
薛晓阳:《教师教育的理想:技术标准亦或道德信仰》,《教师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严玉梅:《论中外电影中的优秀教师形象》,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杨国荣:《实践智慧》,《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杨国荣:《物·势·人——叶适哲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
杨国荣:《意义世界的生成》,《哲学研究》2010年第1期。
杨继利:《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2期。
杨建朝:《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德性培育》,《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20期。
杨乐强、夏海:《教育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启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杨启亮:《规约与释放:教学实践智慧的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
易连云、毋丹丹:《论关系存在中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教育学报》2012年第10期。
余宏亮:《教师角色焦虑的三维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7期。
余卫东:《“认识自己”的三面镜子》,《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
俞宣孟:《“本质”观念及其生存状态分析——中西哲学比较的考察》,《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岳欣云:《“迷失”与“回归”———试论教师自我意识对教师生命发展的作用》,《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8期。
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教育评论》2002年第5期。
张传萍:《师生教学关系走向:从主客体走向主体间交往》,《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
张传有、刘科:《明智——一个道德的人必备的理智德性》,《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张旦生、张振该:《间接规制:师德治理的有效路径》,《中小学管理》2015年第4期。
张华:《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张剑抒:《人的二重性存在与自由维度的开启》,《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张杰:《幼儿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5年。
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张楠楠:《教师公正德性的养成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2年。
张人杰:《教师角色冲突解决方法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之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张世英:《“本质”的双重含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黑格尔、狄尔泰、胡塞尔之间的一点链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张振改:《政策工具视角下师德分层治理的路径探索》,《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第8期。
张紫屏:《课堂有效教学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赵敏:《近30年我国师德建设伦理学思想的冲突与交融》,《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赵书林:《什么是好教师》,《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郑富兴:《好人与好教师》,《教育学报》2014年第10期。
郑信军、吴琼琼:《论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及其发展》,《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钟启泉:《课堂话语分析刍议》,《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1期。
钟祖荣:《论教育的本质及定义》,《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年第3期。
周洪宇:《论第三次教育革命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3期。
周建平:《生命性教师德性:教师德性观的重建》,《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0期。
朱新卓、陈晓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卓德刚:《越俎代庖,勿言课堂话语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圆的面积”为例》,《新课程》2017年第5期。
(二)英文论文
Fallona,Catherine,2000,Manner in teaching:a study in observing and interpreting teacher's moral virtues,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Vol.16,No.7.
H.Hansen,D.T.,1992,The emergence of a shared morality in a classroom,Curriculum Inquiry,Vol.22,No.4.
网络资源
百度文库:《北碚实验中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https://wenku.baidu.com/view/b5009b47d15abe23492f4d1a.html,2022年2月18日。
会昌县教育局:《关于评选和表彰2012—2013学年全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通知》,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30IAWdVpLZF.html,2022年2月18日
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4/t20210427_528812.html,2022年2月21日。
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2022年2月21日。
教育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3040/202111/t20211130_583343.html,2022年2月21日。
石扉客:《读书为了赚大钱娶美女?解读尹建庭事件》,天涯论坛,http://bbs.tianya.cn/post-140-262189-1.shtml,2022年2月17日。
武安市第十一中学:《关于践行五种精神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团队实施方案》https://www.docin.com/p-1397091515.html,2022年2月18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22年2月21日。
报纸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第2版。
叶澜:《改善发展“生境”提升教师自觉》,《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5日第3版。
于静靖:《“优秀教师”为何用紫外线灯照射孩子》,《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5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