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162025-04
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思考
输入明确指令,DeepSeek、豆包等AI工具不仅可以自动撰写文章、报告、诗歌等文本,而且可以生成图像、视频、音乐等。但随之而来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著作权归属问题,逐渐引发社会各界热议。近日,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判决一起涉及AI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再次将这一热点引入公众视野。 AI生成内容是否受《……
-
162025-04
“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重构中的角色转变
[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远程教育大学对外贸易观察站全球事务主任、研究员维利亚·戈瓦莱(Velia Govaere)/文 王悠然/译 当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的欧洲中心秩序遭遇全球化裂变的挑战时,世界正站在历史重构的十字路口。保护主义的回潮撕裂了自由贸易的共识,产业转移与价值链脱钩加速了南北依存关系的质变,而曾被……
-
162025-04
中国古代哲人的两个行动面向
在一种常见的中国哲学史叙述范式中,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更多在经典文本本身,而不在创制经典的人;更多在经典中与哲学有关的大观念,而不在经典记载的各种各样看似与哲学无关的具体行事。这就容易落入一种观念史神话,即研究者从现代视域出发,在经典文本中寻找相关哲学观念并串联成一条观念巨链,而忽略了使用这些观念的……
-
162025-04
从春秋、战国之异看《大学》德性政治的建构
春秋至战国的500余年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春秋更热衷于礼、乐、赋诗,而战国则更注重思想创造与建构,这种差异也造就了春秋与战国文献的不同特征。作为典型的战国晚期思想作品,《大学》通过对“身—家—国—天下”的同心推衍,建立了一个德性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并且在唐宋以后的解释流变中展现出了深刻的塑造力和影……
-
162025-04
未竟的“问途”
在当代中国,马识途并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传奇人生和丰硕成果,已经让他举世闻名。1915年1月,马老出生在四川忠县石宝镇的马家大院。这个院子所在的石宝寨,钟灵毓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是当地唯一没有被淹的遗迹。马老少年时出川读书,感慨中国贫弱,接受革命理想,“马识途”的名字也由此出现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革……
-
162025-04
“独一味”的文艺风貌
在追求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层面,马识途的“夜谭文学”是新时期以来文坛的“独一味”,“夜谭”不仅在社会经验层面具备坚实的生活土壤,更重要的是其对地方性审美趣味的内在把握,用马识途自己的话说:“我是四川人。四川人有四川人的气质……这就使我的作品具有一种‘川味’。”无独有偶,在近几年的文艺现场,具有……
-
162025-04
马识途散文的叙事魅力
百岁作家马识途的散文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自2021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后,一直广受关注。这部散文集以独特的视角通过马老回忆的这60余位故人,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性的复杂光辉,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轨迹,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 一位笔耕不辍、创作故事的百岁老人,其本身就宛如……
-
162025-04
近代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分期
历史分期是对长时段历史的阶段划分,其意图是认识历史的进程,是历史获得意义感的重要途径。近现代中国历史教科书大多采用历史分期,通过政府审定或认可颁行的教科书,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对于历史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的停滞或演进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概分两类:一是译介的日本教科书,二是改编、自……
-
162025-04
“索引”词源考
作为一种信息组织和知识整理的工具,索引反映着历史上特定时代背景与当时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学术的土壤中,索引的实用意义先于“索引”的词汇存在。区别于古汉语中表用绳索牵引动作的短语组合,现代“索引”是中国在近代知识转型时期引入的外来词。厘清“索引”一词的词源与入华过程,对于补充当前学术界对……
-
162025-04
史学视域下的近代中国教科书研究
伴随着20世纪初国民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的学堂教学用书成为一时之需,中国人进入了“教科书时代”。不过,直到21世纪初,也就是近代教科书诞生和发展了一百余年,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科书已经积累丰富之后,国内学术界似乎才意识到其作为知识类文本的特殊性和独特价值,一种新的教科书学术研究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