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142025-04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四项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传统文化分别被列入和转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文……
-
142025-04
AI如何赋能当代艺术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随着ChatGPT、文心一言、Sora、Vidu等AI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的突破性进展,以网络文学、影视戏剧、音乐舞台、网络游戏、短剧短视频为核心的数字艺术生产获得了升级换挡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AI究竟能为当代艺术生产释放哪些新质生产力,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又当如何破解?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予以探讨。 AI赋……
-
142025-04
王锺翰先生在清史领域的贡献和地位
王锺翰(1913—2007),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著有《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清史补考》等,整理点校清史和满族史典籍达千万字。担任《满族简史》定稿通纂,主编《中国民族史》《四库禁毁书丛刊》等。 王锺翰先生是当代著名清史和满族史专家、史坛一代宗师,自1937……
-
142025-04
数智时代舞台艺术的审美嬗变
随着数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元化思维的全方位渗透,舞台表演不再是艺术表现的容器,而成为重新定义审美和重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当代舞台艺术在虚拟与现实、物质与技术、个体与系统的持续性张力中,从专业表演的单一性艺术形态转变为具有交互性和跨界性的复合型艺术形态。其审美特征也逐渐从侧重虚实合一的“意境美……
-
142025-04
草原丝绸之路见证唐代民族融合
在我国历史上,草原丝绸之路是政治相融、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的重要线路,见证了北疆草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铁勒、回纥等部内附唐朝。为了便于向唐朝遣使谒见和朝贡贸易,他们请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通一条大……
-
142025-04
王锺翰先生在文献校勘方面的学术贡献
回顾恩师王锺翰先生为学界留下的丰厚学术遗产,分享他宝贵的治学经验,是我们纪念、继承、追随他学术人生的最好方式。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曾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史料的整理、校勘和考辨工作。 第一,整理《李朝实录》的女真史料。朝鲜《李朝实录》对研究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具有特殊价值。20世纪30年代,随着东北乃至……
-
142025-04
现代满族史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实行院系调整,王锺翰先生调到新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当时,中央民族学院担负着为全国民族工作服务的重任,大部分师生参与了民族识别、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撰写少数民族“五种丛书”的工作,王先生随之将研究方向转向中国民族史。因清史功底深厚,他的民族史研究以满族史为主。将清史和满族史……
-
142025-04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全球化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发生深刻变革。如今,单纯的知识或技能型人才已无法适应现代产业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已转变为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全面素质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核心素养,作为个人终生及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综合能力和重要品质,融合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创……
-
142025-04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4月11-13日,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建珍表示,探讨数字人文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将加速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世界汉语教学》主编张博表示,数字人文发展迅速,亟需探索数字技术与国际中文教……
-
142025-04
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研究院启用仪式在苏州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4月13日,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研究院启用仪式暨南艺·苏州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会在苏州举行。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顾月华,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校长张凌浩,苏州相城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