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第八章 晚明海洋意识的重新建构:“东矿西珍”
明代东西洋概念及其变化表明,15世纪郑和下西洋以后西洋凸显,16世纪以后全球化开端,东洋凸显出来。晚明东西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东西洋考》中的东西洋是明朝官方开海限定与许可贸易的范围,并非就是晚明人海洋意识中对于东西洋的整体认识。晚明海上贸易模式及其变化说明传统东西洋商品结构已发生改变,东西洋贸易形成了“东矿西珍”的格局,其背后的推力是明代白银货币化。
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一个整体的世界从海上连接了起来,海上活动成为最为令人瞩目的国际现象,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全球贸易。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晚明中国出现了张燮《东西洋考》一书。卷首萧基《小引》中,有这样一段话:“其指南所至,风 所屯,西产多珍,东产多矿。”[1]由此,晚明海上贸易具有“东矿西珍”的特征,遂使晚明人海洋意识的重构跃然纸上。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凸显了西洋的地位,反映了中国对外交往的重心所在。自古以来,西方就是中外交往的主要趋向。[2]然而,16世纪以后,东洋凸显出来,至少是取得了与西洋平起平坐的地位。事实上,这种异峰突起,已含有超越西洋的意味。在明朝人的海洋意识里,东洋的凸显是如何形成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16世纪以后的海上贸易都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关节点。更重要的是,当中国的赋役改革达到顶峰——一条鞭法出现时,一个全球市场体系已初露端倪,“东矿西珍”的海上贸易结构直接影响了中国本土和世界。中外学界对于晚明海上贸易已有诸多研究成果,然而明朝人的海洋意识及由此引申的“东矿西珍”问题没有引起学者关注,对于晚明东西洋海上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征以及背后推力等问题,也缺乏专门考察。笔者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以此专文聚焦晚明人海洋意识的重构,具体考察东西洋概念的变化,比较晚明与明初的商品结构,探讨晚明东西洋贸易形成的“东矿西珍”实态,进而探寻东洋凸显及其特征背后的推力所在,揭示16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进程,以见教于方家。
第一节 东西洋概念及其变化的梳理
考察东矿西珍,首先要确认萧基所谓的“西产多珍,东产多矿”中的“西”与“东”的含义。这里的“西”与“东”,无疑是指西洋、东洋。因此,首先要确定明朝人海洋意识中对于西洋与东洋的概念。
中外学界聚焦于东西洋的分界,争议纷纭,莫衷一是。[3]由于标准不同,分歧迭见。学界的争议孰是孰非?这只能从明朝人本身的海洋意识出发,以明朝人的认识为判断依据。在明朝人的观念中,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认识:一种是以苏门答腊以西海域为西洋,以东为东洋,这以明初马欢《瀛涯胜览》为代表[4];另一种以文莱以西为西洋,以东为东洋,这以晚明张燮《东西洋考》为代表[5]。以上两种认识的形成,均出自明朝文献,那么问题的焦点就在于东西洋名称在不同时期确有不同的含义。
元朝《大德 〈南海志〉》与《岛夷志略》中,已有小东洋、大东洋、小西洋和西洋的多种称谓,说明自元朝以来以东西洋名称出现并通行于世。到了明初,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七次下西洋,其出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史无前例,史称“盛事”。明初郑和下西洋主要是航向西洋,随行者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中明确记载,明朝人当时是以南浡里国为东西洋的分界,它位于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的帽山,帽山以西被认为是西洋,也就是说今天的印度洋才被称之为西洋,当年叫作“那没黎洋”。按照明初人眼里的这样一个划定,当时帽山以西是西洋,以东就是东洋。[6]当时的苏门答腊岛也就是“东洋之尽处”。查《明实录》,永乐年间载有东洋冯嘉施兰和浡泥国、吕宋国使臣来朝之事。[7]冯嘉施兰、吕宋位于今菲律宾群岛,浡泥则是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的古国。而当时人将朝鲜称为东洋朝鲜国,也见之于史载。[8]由此可见,明朝初年人们是把东自朝鲜半岛,西至苏门答腊岛,其中包括今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以及中南半岛诸国,统称为东洋。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公共理性的重新建构
-
[2] 重新建构公共行政
-
[3] 北宋前期诗史叙述的重新建构——评《制度、思想与文学的互动——北宋前期诗坛研究》
-
[4] 重新建构电影与现实的关系
-
[5] 戏仿之思 解构之后重新建构
其他推荐
-
图书 网络公共事件:符号、对话与社会认同
作者:李红
图书 网络公共事件:符号、对话与社会认同
-
2
图书 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
作者:郭鹏群
图书 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
-
3
图书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
作者:张丹
图书 齐美尔艺术思想的多重面貌:从艺术哲学到艺术社会学
-
4
图书 楔形传说:被“建构”的苏美尔
作者:(英)保罗·柯林斯 曹磊
图书 楔形传说:被“建构”的苏美尔
-
5
图书 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
作者:郑欣
图书 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
-
6
图书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
作者:李伟荣
图书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
-
7
图书 社会治理中的佛教与国家:1895-1927
作者:许效正
图书 社会治理中的佛教与国家:1895-1927
-
8
图书 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
作者:杨利慧 祝鹏程 包媛媛 肖潇 陈汝静 杨泽经
图书 神话主义:遗产旅游与电子媒介中的神话挪用和重构
-
9
图书 中国教师与学生史研究:当代教育史研究新进展
作者:赵国权 杨捷
图书 中国教师与学生史研究:当代教育史研究新进展
-
10
图书 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晚年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李俊文
图书 社会存在本体论:卢卡奇晚年哲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