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图像和文学地图

¥4.1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1590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空间图像和文学地图

尽管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提出或者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的倡导是近些年的事情,但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对于文学地理学方法的运用却早已开始。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像史料尚处于复出文学研究著作的阶段,一些图文互文著作还习惯为文学研究寻找书影、插图、作家照片等简单图像史料的话,那么21世纪之后文学地理学的观念逐渐得到学界认可和运用,将具有地理特征的图像史料编入中国文学研究著作的实践大量出现。这些年将空间地理图像史料引入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主要有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注的《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杨义的《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陈平原的《看图说书:小说绣像阅读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谭桂林的《转型与整合——现代中国小说精神现象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许道明的《插图本中国新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杨义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宋、辽、西夏、金、回鹘、吐蕃、大理国、元代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范伯群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杨义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插图本)》、杨义的《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插图本)》(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杨剑龙的《上海文化与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曹卫东主编的《彩图版中国文学》(海潮出版社2007年版)、龚宏和王桂荣主编的《图文本·中国文学史话·现当代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杨义主笔的《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姚玳玫的《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李明的《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中西书局2010年版)、贺绍俊和巫晓燕的《中国当代文学图志》(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周成华主编的《图说中国文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吴新雷的《插图本昆曲史事编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吴晓东的《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赵宪章主编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等。

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在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大量运用了具有地理特征的图像史料,但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图像史料的研究多侧重于图像学本身、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与审美价值、图像增殖对文学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文学地图的宏观论述等方面,尚未对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中空间图像的选择及审美效果、文学地图在图文著作中的具体运用及其使用限度等进行探讨。而恰恰是地理图像史料与文学地图的进入,强化了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的空间意识,激发了学者对于文学历史进程中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地域文化生成的考察,这对中国文学研究图文互文著作的编撰体例、研究方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地理呈现与图文著作的时空切换

从中国文学研究著作的编撰历程来看,以时间作为顺序考察中国文学的发展、演进历史是最为常见的模式。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著作中从作家群体、文学流派、创作风格等角度进行过具有地理性质的探究,但这并未改变学术界推崇从时间线索而非空间维度审视中国文学发生与流变的研究惯性。“在传统的文学史著中,时间是统摄文学叙事的内在线索,而空间则被认为是静止的、被动的存在,它不过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场景而已。注重时间维度的文学研究惯性,导致了以往的研究长期忽视了空间维度在文学产生、演变过程中的作用。”[1]由此而来将使基于此种观念而成的文学研究著作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即缺乏了作家作品形成、文学现象发生等文学活动存在的地理空间之后,文学创作、作家思想、作品内容、文学风格的形成便成为一个悬置未决的问题。离开了文学产生所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后,文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割裂时间与空间之间密切关系的研究惯性和思维方法带给文学研究的最不利影响在于,它所强调的经由时间形成的历史传统造成了单向度、一维研究的模式,以一种净化、提纯的方式将文学发生学过程简化为时间维度里的延续过程,淡化甚至是忽略文学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的地理意识、区域特征及文化心理的差异,长此以往将逐渐导致文学研究钝化为空洞的结果呈现和冰冷的线性演绎,文学的生命体验、思想根基和精神气质将会大量散失。正是基于对中国文学研究著作编撰中出现的忽视地理空间缺陷的矫正,一些学者主张通过文学地理学的方法,为文学研究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地理是文学的土壤,文学的生命依托,文学地理学就是寻找文学的土壤和生命的依托,使文学连通‘地气’,唯此才能使文学研究对象返回本位,敞开视镜,更新方法,深入本质”[2]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龙其林.中国文学研究著作图文互文现象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