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

¥30.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12

字      数: 1057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

内容提要:造型描述(Ekphrasis)原是一个古希腊修辞学术语,其本意是指文本或演讲中的形象化描述。文艺复兴以来,它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20世纪中后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范畴再一次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当代语境中的造型描述对象,不再泛指现实中的一般视觉对象,而特指视觉艺术,它也被聚焦为语言对于艺术品的呈现与转述。在其与叙事等概念的多方比较中,研究者揭示出其静止、空间化存在等特质,进而与一系列西方理论传统中的关键性概念,如文字表达与视觉呈现、时空、性别等建立起联系。21世纪以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艺术史也即是造型描述史,它因而也跻身于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中。目前,这一概念虽然还没有稳定的中文表述,却无疑对我们审视传统的文图关系研究以及艺术史生成等诸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从先秦以来无可争辩的“子曰”到明清小说的“有诗为证”,再到当代网络名言——“有图有真相”,这一变迁勾勒出中国语—图话语权的逆转。语图之争,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西方文化史中,语言作为逻各斯的具体呈现,有着创世的力量,也宣告着言辞无可争辩的优势。[1]但20世纪以来,图像势不可挡的崛起,引爆了它和素有“存在之家”之称的另一符号系统——语言的战争。而图像对于文字的挑衅以及挤压,后来被米切尔命名为“图像转向”[2]。中国学界常以米切尔的《图像理论》作为这一转向的明确标识,但对于这一转向的最初关注和讨论,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学说。[3]在人们对于文本和图像关系的比较和审视过程中,有学者指出:人们都是在隐喻的层面上讨论语言的图像功能或者图像的叙述功能。但正如另一些研究者所揭示出的,任何比较研究都无法彻底剔除其隐喻因素,甚至一幅画和另一幅画,一首诗和另一首诗的比较,都无法摆脱其隐喻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维特根斯坦、贡布里希以及福柯和马格利特等各界精英,都不得不面对文字和图像这两种异质媒介,以正视它们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消解以及相互模仿。如今,视觉文化方兴未艾,在这文本和图像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文图关系也变成中西学者关注的另一焦点,并正在成为一个热门跨学科研究领域。语言和图像两套符号系统的比较研究,在西方学界以图像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途径广泛展开。与图像叙述所关注的图像对于文本的转述——图像叙事相对应,语言对于图像的呈现和转述这一现象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20世纪后期,表示语言对视觉艺术的描摹和转述的概念——Ekphrasis,走到理论探索的前沿。本文想就西方文本和图像研究话语中的一个古老而又重新活跃起来的概念Ekphrasis入手,通过它的沉浮,从侧面展示当代西方对于图文关系的研究。到目前为止,Ekphrasis这一术语,并未正式进入中国理论视野,因而国内对其中文表述也五花八门,至于这些中文命名是否恰当,笔者想在介绍完其源流和内涵以后,再进行具体分析。这里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姑且将之称为“造型描述”。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沈亚丹.“造型描述”(Ekphrasis)的复兴之路及其当代启示[C]//韩璞庚,刘蔚.论道穷理 赓续文脉:《江海学刊》特色专题论文选:6卷 媒介、技术与文学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