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与陆海丝绸之路的贯通

¥3.9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334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章 郑和七下西洋与陆海丝绸之路的贯通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通道,是流动的文明之路。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下西洋,其间经历了1500多年,中国人向西的寻求从来没有中断过。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促成了著名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全面贯通,而贯通的汇合点即在印度洋。更重要的是,郑和时代的西洋观曾有具体所指:在亲历下西洋的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指向是“那没黎洋”,即后来称为印度洋的海域。由此可以断定当年郑和下西洋的那个西洋就是印度洋,并非他指。鉴于迄今大多数学者仍以文莱为划分东西洋的界限,对郑和所下西洋的认识模糊不清,澄清下西洋即下印度洋,这对于下西洋的目的与史实的探讨至关重要。

百年以来,在郑和下西洋研究中,鲜见有将郑和下西洋的西洋就是印度洋的概念突出出来,把下印度洋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的,以致迄今郑和所下西洋即印度洋的事实常常被遮蔽了,乃至不时出现以郑和出使暹罗、日本、浡泥等国或王景弘出使苏门答剌为八下、九下至十下西洋之论。[1]事实上,在郑和下西洋时代之初,西洋本是有特指的,就是马欢笔下所谓“那没黎洋”,即今天的印度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终极目的地是西洋古里,也就是以位于印度洋中部的印度古里为目的地;此后历次下西洋,古里都是必到之地,并在第四次以后由古里延伸到波斯湾、阿拉伯半岛,乃至东非。重要的是,这些地区与海域都是在印度洋的范围以内。以往学界从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国与南亚关系、中国与西亚关系、中国与东非关系出发,已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比较而言,作为郑和航海时代一个整体的印度洋却被极大地忽视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在2014年举办的“郑和下西洋(1405—1433)及自古以来中国和印度洋世界的关系”会议是一个变化的重要标志,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拨开云雾,使印度洋成为有关研究关注的重心,这无疑是举办此次会议的成功之处。探讨郑和时代的印度洋与印度洋世界的中国印记,可以发现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对于古代印度洋认识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并开辟了一个印度洋航海实践和认识的新纪元。

第一节 郑和时代明人笔下的西洋:“那没黎洋”

笔者曾撰写《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一文,专门探讨“西洋”一词的内涵与演化及其意义。对于长期以来学界在东西洋及其分野认识上争议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有所介绍。西洋,在元代文献中明确出现,东、西洋并称。元初大德年间分西洋为“单马令国管小西洋”13国,“三佛齐国管小西洋”18国,从所列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来看,前者大致属于马来半岛及沿岸一带;后者大致属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沿岸一带。这一区域在今天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境内,属于东南亚的范围。元末,西洋国所指是印度南部西南与东南沿海国度和地区。明初郑和下西洋后,“西洋”一词成了指代海外、外国之义,沿用至今。[2]郑和下西洋,自1405年起至1433年为止,前后七次,所历30—40余国,是历史上中国人大规模走向海洋的一桩盛事,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也极为深远。那么下西洋,西洋究竟指哪里?这是郑和下西洋研究的基本问题。[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