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

¥3.3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095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六章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

蒙元帝国崩溃后,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变化。明代中国是东亚大国,明初从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走势和郑和七下印度洋形成的国际秩序,理应成为史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明代中国作为崛起的海洋大国,如何应对蒙元帝国崩溃后快速变化的印度洋世界?如何理解明代中国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影响?本章通过考察14世纪下半叶到15世纪初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建立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中国从明初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种不同于蒙元帝国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明帝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新的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15世纪初印度洋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明代中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中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郑和七下西洋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形成了区域合作机制的过程,为区域史走向全球化做出了重要铺垫。明初国际秩序的建立,具有与前此蒙元帝国、后此西方海外扩张殖民帝国迥然不同的特征,不应简单以传统朝贡制度或体系笼统归纳和理解。

第一节 明代初年中国认识的“世界”

明朝代元而立,其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大变局——横跨亚欧的蒙元大帝国瓦解之后,国际格局出现了真空。明朝建立之后,一反蒙元帝国时代一味追求武力扩张的姿态,海陆并举,遣使四出,建立邦交,形成了中国古代史上又一个对外交往极为繁荣的时期。重要的是,明代初年人们对于外部世界是如何认识的?首先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明朝的对外关系至关重要。

洪武二十二年(1389),明太祖派人专门绘制了《大明混一图》。原件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此图长3.86米,宽4.75米,为彩绘绢本,其所绘的地理范围:东至日本、朝鲜,南面到爪哇,西至非洲的东西海岸,包括一部分的西欧,即西班牙一带,北边到达了贝加尔湖以南。这一《大明混一图》是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久远、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幅古代世界地图,[1]从这一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人当时所了解的“世界”的概貌。

按照明朝人的划分,明初对外交往主要在以下的三大地区展开:即西域、西洋与东洋。第一就是西域,在概念上指的是汉代以来张骞所开通的陆上通往西方的交往通道,传统上我们称之为“丝绸之路”,这是古代中世纪时期联结亚欧大陆主要文明地区的陆上交通要道。明代初期,这条古老的陆上文明通道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初利用这条通道的对外交往,主要有傅安和陈诚的西使,到达了中亚撒马尔罕和西亚大不里士、伊斯法罕、设拉子、赫拉特等地。[2]另外两个地区就是东洋和西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