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变迁

¥5.1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702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三章 明代陆上丝绸之路变迁

自德国东方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以后,已有一百多年时间,对这条古代东西方交流大动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迄今为止,论丝绸之路时谈到明代的不多,对明代海陆丝路发生的重大变化更是缺乏研究。追溯中西直接交往早期的历史,15世纪末,葡萄牙人达·伽马打开了欧洲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到达印度,开辟了连结东西方的新航路,这已为人们所熟知。而实际上西方的来华,可分为东西两条路线,一自海路,一自陆路。传教士亦然。自16世纪起,前者主要有沙勿略(Francis Xavier)、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和利玛窦(Matteo Ricci);后者是自葡萄牙占据的印度果阿派到莫卧儿王国的传教士,主要有鄂本笃(Bento de Goes)、安特拉德(Antonio de Andrad)。17世纪初,葡萄牙人鄂本笃从印度出发,踏上陆上丝绸之路,寻找契丹,这正是西方扩张东来后与中国西北部直接接触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鄂本笃为我们研究明代陆上丝绸之路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就本质而言,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通路,是中国通向世界之路。古代中西交往,主要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实现的。自汉朝张骞通西域,从此“汉威令行于西北”,中西交通的主要渠道——丝绸之路得到了开拓发展。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极为发展,造就了大唐盛世。唐以后,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到南宋以东南半壁江山支撑,南部中国得到更大发展,对外海上交往不断扩大成为必然。元代建立起欧亚大帝国,于是海陆并举,马可波罗来华行的是陆路,回国走的是海路。明朝建立以后,15世纪是一个海洋的世纪,世纪之初,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交往极大拓展,超越了陆上交往;世纪之末,西方葡萄牙人扩张东来,大航海的发展,遂使海路逐渐成为中外交往主要渠道的时代到来。16世纪末,利玛窦通过海路来华,他认识到契丹就是中国;17世纪初,鄂本笃从陆路来华,证实了契丹就是中国,揭示了明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实际状况。对比之下,海路已经逐步取代了陆路,占有明代中西交往主要交通道路的地位。因此,可以认为中西交通以海路为主渠道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明代。考察鄂本笃来华路线及其史实,将使中外交往主渠道由陆上转向海洋的轨迹更为清晰。

传统的看法,是陆路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后已经衰落。当人们谈到陆上丝绸之路时,一般只谈到汉唐,给人的印象是丝路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此后海上贸易兴起,陆上丝路衰落,似乎不值得一提了。那么这里把时间后延,将海陆发生根本转变的时间确定在明代,初步考虑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元代是以海陆并举的,建立了打通欧亚的大帝国,以陆路为统治中心,因此陆上丝绸之路在元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发展;二是自15世纪起,无论从世界来看,还是从中国来看,都是陆上向海上的大转移时期,海路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海上的天然屏障不复存在,为东西方对话铺平了道路。因此,虽然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的转移早已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至明代中西交通和交流发生重大转变,形成了以海上为主要形式,中西经济文化交往的重心——丝绸之路由西向东、自陆而海的转移,或者可以说,丝绸之路自陆上向海上的主体转移,在明代完成。这一点,为明万历年间自陆路来华的葡萄牙耶稣会修士鄂本笃以亲身经历所充分证实。

对于鄂本笃的来华事迹,从探险史和传教史的角度,西方学界已有较多研究;中国学者的研究薄弱,迄今为止没有专门论文。这主要是因为鄂本笃旅行记录已不存世,研究鄂本笃,大多数学者只是根据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和利玛窦、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第五卷中有关的三章记载,缺乏其他资料。而鄂本笃本人的书信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耶稣会神父格雷罗(Fernao Guerreiro)的《耶稣会传教团的年度报告》(1606—1607年,1607—1608年),早于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也早于利玛窦、金尼阁《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于1609年、1611年在里斯本问世,其中于第2卷第3册第9章、第4卷第3册第9章、第5卷第1册第8章,依据鄂本笃的6封书信,叙述了鄂本笃寻找契丹的陆上丝路之行的全部历程,具有《中国传教史》和《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所没有包含的内容。现以笔者在里斯本所见的内维斯·阿瓜斯(Neves Aguas)编注《寻找契丹的中亚之行——鄂本笃与安德拉德》一书中的格雷罗《耶稣会传教团的年度报告》葡文文本,吸收国外新的研究成果,结合《明史·西域传》、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以及其他文献史料,钩稽明代后期葡萄牙耶稣会修士鄂本笃的陆上丝路之行,并通过比较的方法,把海陆纳入一个研究范围,以全面探讨明代海陆丝路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