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国与海洋*

¥6.3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2052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附录二 明代中国与海洋*

*此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2017年共同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系列讲座的讲稿,后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简要讲明代中国海洋三部曲。

大家上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有机会接受黄老师的邀请,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和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我20多年所做的这个课题,就是明代海上的情况,我想我的课题一直是中外关系史方面的重要问题。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明代中国与海洋——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时代。我想分三篇来讲这个题目——这个主题。

第一篇是明代中国与印度洋,下面有一个副标题,主要讲明代前期著名的海上重大事件——郑和下西洋。我们今天开篇来讲下西洋,就是马欢笔下的“那没黎洋”。大家都知道马欢是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三位亲历海上者,撰写了下西洋事迹的作者之一,因为他是通事,所以他有从南海到印度洋周边20个国家的一部书,就叫《瀛涯胜览》。马欢,大家可能比较熟悉,马欢的书是三次亲历下西洋的著述,是关于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部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是一部原始资料,他是通事,记述翔实。在三部书中,巩珍《西洋番国志》实际上相当于马欢《瀛涯胜览》的别本;费信《星槎胜览》分为前集与后集,除了后集是一些没有亲历过的地方之外,前集有一些很重要的国家,比马欢《瀛涯胜览》的记载要简略。所以我们说在郑和下西洋原始资料三书中,马欢的《瀛涯胜览》是最为重要的一部。

下面我先讲一下引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通道,是流动的文明之路。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郑和下西洋,期间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向西的寻求是从来没有中断过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了海洋,促成了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鼎盛,更是陆海丝绸之路的全面贯通,而贯通的汇合点就在印度洋。更重要的是,郑和时代的西洋曾经是有具体所指的,在亲历下西洋的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的指向应该是印度洋,也就是马欢笔下的“那没黎洋”,后来才称为印度洋。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当年郑和下西洋,那个西洋就是今天的印度洋,并没有其他的指向。鉴于迄今很多学者还是以晚明时期文莱划分东西洋的界限,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我们说澄清下西洋也就是下印度洋,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史实的探讨至关重要的。我们说以往我们研究郑和下西洋,总是谈中国和东南亚的关系,中国和南亚的关系,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中国和波斯湾的关系、中国和红海的关系、中国和非洲的关系,等等。但是我们今天通过马欢的书,知道在郑和下西洋一开始的时候,明朝人是有一个整体观念的,认为他们去的“那没黎洋”,即西洋,那也就是印度洋。因此我们说郑和下西洋,今后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也就是中国和印度洋的关系。

明朝初年,中国人有一个世界的认知,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大明混一图》。这个地图是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明太祖派人专门绘制的。原件现在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这个地图长3.86米,宽4.75米,是彩绘绢本,所绘的地理范围是东至日本、朝鲜,南面到爪哇,也就是印度尼西亚,西至非洲东西海岸,包括一部分西欧,也就是在西班牙一带,北边到达了贝加尔湖以南。这个地图是我国目前已知年代最为久远,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幅古代世界地图,从这个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人当时所了解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概貌。给大家看一下这幅地图,这幅地图就是刚才所说的这样一个地域的范围,今天它收藏在第一历史档案馆,上面的所有的中文地名都为清代满文所遮盖,于是这幅地图至今还没有非常好的一个全面研究,因为已经没有汉文地名在上面。郑和七下印度洋,我们知道它先是沿着海岸线走,从南海到东南亚这一带,然后到印度洋,经过整个的印度洋沿岸各国,28年间多次在印度洋往返,直至非洲的木骨都束,就是今天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现在具体的讲一下马欢笔下的西洋就是“那没黎洋”。长期以来,学术界在东西洋及其分野的认识上争议纷纭,西洋这个名词在元代文献中就明确出现了。那么东西洋当时是并称的,元代初年,大德年间,分西洋为“单马令国管小西洋”13个国家,“三佛齐国管小西洋”18个国家,由此可知,当时国家在东西洋上是多么的复杂。在前面单马令国管所谓的西洋大致属于马来半岛以及沿岸一带;后面的三佛齐国管,大致是属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沿岸一带。这个区域就是在今天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这一带,属于今天我们说是东南亚的范围。到了元末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西洋国所主要指向的是印度南部、西南与东南沿海的国度以及地区。关于下西洋的知识传递,主要的档案已经不存在,所以关于下西洋事迹的知识传递主要是三部书,就是刚才所讲的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刚才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西洋番国志》序言直接说是根据通事所述,他的20个国家与马欢《瀛涯胜览》也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文字比较简洁,另外还有就是卷前的三通皇帝《敕书》,这个是马欢书里面没有的,但从其书内容看,我们可以视为马欢《瀛涯胜览》的一个别本。费信《星槎胜览》,它除了亲历的国家之外,有一些是根据前代文献记载来记述,而且它的记载相对马欢的《瀛涯胜览》要相对的简洁,许多重要的信息没有马欢的记述那么重要。所以我们说马欢的书现在是三部书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这部书1935年冯承钧先生做了一个校注,他主要是根据明清的刻本做的校注。70年以后,2005年中央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时候,我收集了四种明代钞本,做了明钞本《瀛涯胜览》的校注,现在这个校注已经十几年了,现在我正准备出版一部明本《瀛涯胜览》校注,即包括了迄今留存于世的明代钞本和刻本的《瀛涯胜览》的集大成版本的校注,这样的话可以给大家一个更好的关于郑和下西洋原始文献的整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