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货币

¥4.0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328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章 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货币

货币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见证,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视角。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印度洋,极大地扩展了古代丝绸之路。跟随郑和出洋的马欢撰写了《瀛涯胜览》,对于所至印度洋周边以及东南亚20个国家的货币流通情形均有描述,展现了16世纪全球化开端之前“世界经济”的雏形;结合葡萄牙人初到东方关于印度洋和东南亚各国货币流通情形的观察,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印证了16世纪以前不曾存在一个白银世纪。

第一节 引言

从一个整体的丝绸之路大视野来看,15世纪是一个海洋的世纪。这个海洋的世纪是由中国人开启的。世纪初郑和下西洋(1405—1433),是明朝初年的一大盛事,也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大航海活动。明朝永乐三年(1405),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永乐皇帝决策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远航。这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七下印度洋,[1]“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然也” 编:《国朝典故·瀛涯胜览·马敬序》,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钞本。

'>[2],持续达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海上航行经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达印度洋沿岸各国,当时的印度洋贸易连接了亚、非、欧,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推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鼎盛时期。所谓丝绸之路,是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成为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凸显了古代诸文明之交流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本章的撰写,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外关系,都是分别来研究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国与南亚关系,中国与西亚关系,中国与阿拉伯关系,中国与非洲关系,等等,这是一种分割的研究方法,迄今未有一个整体的中国与印度洋关系研究,但是翻开历史,明朝人的外交理念,初衷就是去印度洋。郑和七下印度洋,印度洋贸易圈包括了亚、非、欧,一个前近代“世界经济”雏形凸现出来。郑和在印度洋大量的贸易活动,也不仅是“宣扬国威”和“撒钱”可以说明,我们今天应该重新认识。

第二,一直以来,研究海上贸易,都是从商品经济、贸易物品入手,鲜见从贸易货币入手,更缺乏货币经济的研究。解读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印度洋贸易圈货币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3]从货币来看,15世纪一个“世界经济”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货币连接了印度洋、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研究各种货币流通,便可知晓远洋贸易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前近代的特征可尽显无疑。

货币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见证,15世纪初的印度洋创造了“世界规模”的货币流通,为我们研究整体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手资料,是随同郑和下西洋的人所撰三书: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巩珍《西洋番国志》。其中马欢是通事,所记皆其亲身经历,最为写实可靠;巩珍书自序云是根据通事所记,而其书与马欢所载国与事完全相同,仅文字经过修饰,除了书前三通皇帝敕书很有价值外,可以视为马欢书的别本。而费信书虽然记载到达非洲,但是在货币方面的记载鲜少。因此这里主要以马欢《瀛涯胜览》为基本史料,进行讨论。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