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参与:16—18世纪中欧景观文化交融*

¥3.5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1163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一章 青花瓷的参与:16—18世纪中欧景观文化交融*

* 本章为2013年参加瑞士苏黎世大学亚欧研究所主办“纠结景观:16、18世纪中国与欧洲景观文化交流的新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16世纪明代青花瓷崛起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青花瓷兴起的社会语境,以及葡萄牙人东来,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的历程作一叙述。其次,对考古发现和实物遗存中的16—18世纪青花瓷山水、人物两大类纹饰给以特别关注,对其中“表述”的中国景观进行具体分析,讨论青花瓷参与中国景观的西传,表明瓷器是早期中欧景观交流的重要证据。最后,概述青花瓷从16世纪开始就是中欧景观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标志着中欧景观文化互动的一个崭新的开始,并引领了16—18世纪中欧景观文化的交融。

第一节 青花瓷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景观图像之一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电影、电视、广告、绘画、建筑、美术设计等,铺天盖地而来,形成全球化文化传播的主流。追溯历史,全球化的开端,自16世纪东西方海上贸易始。众所周知,17—18世纪在欧洲产生了中国热,那么追根寻源,中国形象是如何开始传入欧洲的?从中国本土来说,16世纪晚明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迁,白银货币化产生的巨大社会需求,促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连接,内需拉动了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1]与此同时,明代青花瓷崛起于中国本土,形成了瓷器主流,作为大宗商品输出海外,在海上贸易中据有特殊的地位。从欧洲方面而言,16世纪葡萄牙人东来,他们立即开始进行了瓷器贸易,率先将青花瓷传入欧洲。在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下,青花瓷作为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走向了世界。

园林景观是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个经典话题,中西学界已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外国学者对于这一话题,可以追溯到英国坦普尔爵士于1685年撰写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一文。[2]中国学者的研究开始于陈受颐,他于1928年以《18世纪中国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一文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1931年发表《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一文。[3]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与欧洲景观变革的关联,主要是从商人和使节游记,以及来华传教士记述的各种文本入手,从商人、使节和传教士记述介绍开始,到英国知识界政治家、文学家等的倡导,[4]是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路径,本文探寻文化表述的多重视野,将青花瓷作为研究重点,把图像而非文本作为研究主体,从图像视觉文化解释中国对于英国园林景观的影响,起点与核心在于青花瓷自16世纪以降最早“表述”了中国景观,参与了16—18世纪中欧景观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在这里,笔者强调青花瓷的直观效应,目的不仅是对中国景观传入欧洲最早的形式——青花瓷绘画的直观传递形式加以特别关注,更在于超越既有的早期传教士和游记等文字传递形式,从更宽广的视觉文化视野回归中西景观文化交融的源头。强调青花瓷对中西景观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这一角度,有助于矫正以往的认识偏差,从整体上评价中国文化在16—18世纪中西景观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