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之乐的古今传承:从壁画石雕到民间音乐会

¥2.9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970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三章 西来之乐的古今传承:从壁画石雕到民间音乐会

敦煌壁画是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瑰宝,早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敦煌石窟壁画中筚篥的出现,到河北石雕壁画中筚篥图像的遗存,构成西来之乐传播的重要轨迹,见证了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承进程。源自西亚波斯,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筚篥,经历千余年的流变,形成今天冀中民间音乐会——笙管乐的主奏乐器管子,2006年已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说明中西乐器交流已浑然一体,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外文明融合的典型范例。

第一节 从图像看筚篥:管子的前世

丝绸之路是2000多年来中国与西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大动脉,曾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史学走向全球相对应,丝绸之路研究早已轰动了世界,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一元走向多元。中国古代称为“筚篥”的乐器,是丝绸之路中最具代表性的吹管乐器之一,这种双簧管乐器,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今天可见波斯(约公元2世纪左右)的吹奏筚篥图像,和印度(约公元3世纪)的吹奏筚篥图像。[1]经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称为龟兹乐,其中就包括有筚篥的演奏。

德国探险队曾考察新疆龟兹克孜尔石窟,见第38窟绘有天宫伎乐,将该窟命名为“音乐家合唱洞”,左侧壁绘有一人吹筚篥,是公元5世纪的图像;[2]位于新疆吐鲁番东50余千米火焰山北麓的奇康湖石窟,第1窟壁画是公元6世纪的,绘有吹奏筚篥的图像;新疆库车苏巴什佛寺舍利盒上,有公元7世纪的筚篥图像;新疆库木土拉第68窟壁画,有公元8世纪扎有帛带的筚篥图像;新疆吐鲁番高昌石窟壁画,有公元9世纪的筚篥图像,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新疆高昌柏孜克里克第4窟,有公元10世纪时的筚篥图像;新疆高昌柏孜克里克粟特文经卷上,也绘有公元10世纪的筚篥图像。[3]以上图像都说明了丝绸之路与筚篥传播的密切关系。

鉴于敦煌在丝绸之路史上的特殊地位,了解西来之乐筚篥的传播史,考察敦煌石窟壁画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丝绸之路的考察中,更多关注的是汉唐西北丝绸之路,敦煌石窟壁画上的筚篥图像,正是西来之乐筚篥在丝绸之路上传播的见证。长期以来,筚篥传播与河北地区的关系未见论及,而众所周知,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音乐学界对冀中民间音乐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定位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冀中笙管乐音乐会,于2006年已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迄今筚篥这一西来之乐所代表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与现实存在的筚篥变身为主奏管子的冀中民间音乐会,一直没有衔接起来进行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先以《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筚篥在中国——明代以来霸州胜芳镇音乐会渊源考》一文[4]作为研究之一,尝试衔接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与今天活跃在冀中大地民间音乐会的关系;本章是研究之二,尝试以筚篥的古今传承为主线,追踪丝绸之路枢纽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筚篥图像,到河北地区石雕与墓葬壁画中的筚篥图像,以这些图像勾勒筚篥从西域到中原的传播发展进程,并进而与今天筚篥的活态存在——至今活跃于冀中平原大地的民间音乐会相结合,探讨西来之乐筚篥在中国北方的传播,以新视角推动拓宽丝绸之路中外音乐传播交融的研究视野。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