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明中的中西文化共生“儿童空间”

¥2.5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22-03

字      数: 848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附录二 早期文明中的中西文化共生“儿童空间”

通过对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博物馆所收藏的,塞浦路斯出土公元前300—100年的古希腊文明猪形陶俑拨浪鼓的解析,寻访跨越两千年,乃至更遥远的古代,从地中海到中国乃至远东西伯利亚的儿童玩具“拨浪鼓”的形象演变和特征。追溯包含多重意蕴的丝绸之路上的“儿童空间”,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出来的世界。

塞浦路斯(The Republic of Cyprus),是位于欧洲与亚洲交界处的一个岛国,处于地中海东部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连结中东、非洲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它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亚洲,但是在文化上又是欧洲的一部分,被视为地中海的“钥匙”;是古希腊文明之乡,也是著名的东西方海上文明转换的门户。莎士比亚《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的地点,就设在塞浦路斯海口市镇码头附近的广场。那个海港即指塞浦路斯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著名的法马古斯塔。[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塞浦路斯在世界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历史悠久的多样文化,在塞浦路斯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儿童,是人类的希望,但是迄今鲜见探讨丝绸之路相关的儿童问题,在这里,笔者有意打破这一沉寂局面,尝试揭开面纱之一角,关注在古代地域上并不比邻的中国与塞浦路斯,如何在文化上关联互鉴?儿童在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互鉴中,获得怎样的成长?中塞两国共有的儿童玩具拨浪鼓,使我们触摸到远古厚重的历史,揭示了古代世界儿童培养发展延绵不断的历史进程。从拨浪鼓出发,考察中国与塞浦路斯文化的共性与特性,也有益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文化共性与特性的认识。

一 塞浦路斯猪形陶俑:博物馆里的古代拨浪鼓

在西方,拨浪鼓称为“Rattle”。大英博物馆希腊罗马部收藏有一只猪形陶俑拨浪鼓,来自公元前3—2世纪的塞浦路斯。[2]

图1 大英博物馆藏塞浦路斯猪形陶俑拨浪鼓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万明.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