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和争论中的印度洋历史——书写亚洲海洋史的尝试

¥1.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14-12

字      数: 1101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建构和争论中的印度洋历史——书写亚洲海洋史的尝试

摘要 自20世纪中叶布罗代尔的地中海模式提出以来,对海洋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理想类型,为许多学者所仿效,半个世纪以来,对于海洋史的学术热情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日益高涨。最近几十年,亚洲的海域成为地中海模式的试验场,关于亚洲海洋的研究成为热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著作大都受到布氏地中海研究范式的影响和启发,然而也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等思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以印度洋为主的历史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特色。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对印度洋历史的研究谱系和脉络、框架和范式进行一番梳理,并试图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

长期以来,历史研究被限制在民族国家的界限内,以政治史、外交史、制度史为主,虽然近半个世纪以来对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较难突破以国家为界的传统。商品流通、人员迁移、文化交流、跨文化贸易、生物交换、技术转移等无法通过有限的国家单位来进行研究,而海洋则为这些主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尽量减少了地理造成的限制。

西方学术界对海洋史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局限于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相比较对于印度洋的重视远远不够。一方面是由于前三个海洋更为西方人所熟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印度洋处于东方,从传统思维来看是属于东方学研究的领域,难以与主流学术的关注相提并论。然而,不管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印度洋的重要性却大大超过西方的历史叙述所给予的。印度洋的海洋战略位置一直都非常重要,从前现代的阿拉伯、波斯、葡萄牙、荷兰、英国,到现当代的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都在这里跃跃欲试[1],中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打通进入印度洋的出海口,甚至有学者声称正在兴起环印度洋经济圈。2008年在威尼斯举办的亚洲经济史国际研讨会就以“环印度洋地区的经济长期变化”作为主题。在许多其他经济史国际会议上,印度洋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由此可见印度洋的重要性增加,而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就是印度洋历史逐渐浮现并日益清晰。[2]

一 印度洋史的学术谱系

印度洋史研究的学术谱系并不悠久,主要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布罗代尔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在撰写印度洋、东南亚或东亚海洋史时往往都冠之以“亚洲的地中海”[3],以此向布罗代尔致敬。早期的研究也往往以法国学者为主。国际海洋史大会在1962年召开第六届时以“地中海与印度洋”为中心[4],分为“地中海与印度洋”、“中世纪时期的地中海航行”、“亚德里亚海与东方”、“地中海与印度洋:技术问题”、“地中海与印度洋:语言问题”、“威尼斯的霸权”几个主题,总体来看,虽然涉及印度洋,但仅仅是将其作为背景参照,然而也为后来法国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法国涉及印度洋研究的还有戈丁浩,他是布罗代尔的葡萄牙籍学生,出版的博士论文《葡萄牙帝国的经济:15和16世纪》[5]主要探讨葡萄牙在印度洋的扩张和经营。东南亚史专家德尼·龙巴德(1938—1998)著有《十字路口的爪哇》等,并编有一套关于印度洋商人的著作,影响较大。[6]印度裔法国学者苏布拉马尼亚姆出版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政治和经济史》。[7]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朱明.建构和争论中的印度洋历史——书写亚洲海洋史的尝试[M]//刘新成.全球史评论.第七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