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强制阐释、公共阐释与中国阐释学的创造性建构

作者:傅永军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自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诠释学逐步传入汉语学界以来,它快速地对汉语学界的诠释学研究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学术影响,以三种方式塑造出汉语学界诠释学研究的基本学术版图。这三种方式包括:一是将传统经典注解置于现代学术范式中进行考辩探究,揭示文献、语言知识与经典诠释之间的关系,激活其阐释的功能;二是返回传统,对中国经学中长久持存但在近代被中断的经典注释传统进行挖掘整理,反思重构中国经典诠释学,特别是儒家经典诠释学;三是尝试以不同方式审视、发挥、重组中国哲学的丰富诠释经验与诠释传统,积极促进传统诠释经验和意识的现代化与理论化,致力于构建一门区别于西方诠释学的中国诠释学。其中,以第三种方式最具创造性且对中国...

从语境看阐释的有限与无限

作者:陈开举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2019年10月张江教授的《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一文发表以来,引起了诸多相关研究。本文从语境的角度讨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问题。构成本讨论的基础有:洪汉鼎从译介学角度对Hermeneutik之诠释学、解释学及阐释学译名的辨析洪汉鼎:《关于Hermeneutik的三个译名:诠释学、解释学与阐释学》,《哲学研究》2020年第4期。'>[1],孙周兴关于总体阐释学任务的论述孙周兴:《试论一种总体阐释学的任务》,《哲学研究》2020年第4期。'>[2],周宪关于公共理性的剖析周宪:《公共理性使有效阐释得以可能——回应傅其林教授》,《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5期。'>[3],等等。关...

冲突与共在:阐释学视域中的有限与无限

作者:段吉方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近期,张江教授《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张江:《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10期。'>[1]一文引发关注,学者们从不同层面探索阐释的有限与无限及其与“π”和“正态分布”的关系。高楠教授的文章《论有限与无限的共时性——重思“阐释”》,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史根据和阐释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阐释了他的观点。高楠从有限与无限的理论“共时性”角度提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是一种“两极共体关系”高楠:《论有限与无限的共时性——重思“阐释”》,《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期。'>[2],认为张江提出的“共轭变量”概念介入阐释的有限与无限问题,“所...

论有限与无限的共时性

作者:高楠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西方缘起于古希腊的哲学传统自尼采而陷入萎顿。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也是对形而上学的宣言。后来的战争灾难使得对于理性大感失望的西方人进一步把这种失望转入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尽管如此,经由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光彩使那些试图反叛者没有勇气投身光照之外的茫茫黑夜。不过之后,由柏格森、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尔、阿德诺,乃至后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哲学群体的相继发力,终使形而上学碎片化的工程现出规模。这种情况被布鲁姆经典地表述为“如今学界是万物碎片,中心消解,仅有杂乱无章在持续蔓延”。[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1]哈贝马斯则是无奈地提出,西方黑格尔...

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阐释艺术

作者:王俊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教授近年对“阐释学”用力甚著,力主以“阐释学”翻译Hermeneutik/Hermeneutics,取代“诠释学”和“解释学”等传统译法。“阐释”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新的译法,而且在内涵上也更为丰富,强化了这一活动的动态发生性质以及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是个很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按照德文术语,“阐释”更接近于Auslegung,而非Interpretation,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不必纠结于“阐释学”应作为Hermeneutik的更优汉译,从某种意义上说,“阐释学”的内涵经张江教授的发挥,已经超越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传统,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创性概念。在本文...

阐释的双重界限:意蕴预设与有效性判定

作者:程乐松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经典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标示了两种理解形态,经典诠释学以文本意涵或作者意图的预设为前提,展开以文本为中心的意义探究。与此相对,哲学诠释学则将理解视为主体的存在方式,并建构了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本体论式生存论。主体性与文本性之间横亘着“有效性”的鸿沟,而作为有效性载体的公共性又从主体间的理解性共识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勾连了主体与文本。相互嵌套的问题层次,彰显了阐释理论的建构与公共生活中展开的阐释实践之间的张力。从诠释学史的角度入手理解文本的独特价值很大程度上可以将经典诠释学与哲学诠释学联结起来,凸显文本的意涵预设并不是诠释实践追求的客观目标,也不是判断诠释有效性的客观标准。其基本原因乃是文本意涵只能在实践...

阐释有限与无限关系的形而上追问

作者:傅永军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近来年,汉语学界阐释学为使本文的论述在概念使用上融贯一致,笔者在本文中使用“阐释学”,而不使用习惯使用的“诠释学”。'>[1]研究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之一是张江先生对中国阐释学的探索性建构。从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再到阐释逻辑,张江先生所致力建构的“中国阐释学”,在理论建构的系统性以及理论的自我证成能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最近,他在《探索与争鸣》发表《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以下简称《论阐释》)一文,讨论阐释的边界约束,提出“阐释π”概念,思考“诠”的有限与无限关系及其标准正态分布等问题,对涉及中国阐释学建构具有重要基础性意义的理论议题进行了系统探究。毋庸置疑,张江先生的学术新...

阐释的无限及限界:以中国经学阐释学为例

作者:刘成纪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丹纳讲座”邀请意大利学者艾柯主讲阐释学问题,同时邀请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等参与讨论,成为当时欧美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事件。艾柯的讲题是“阐释与过度阐释”。其中的“过度阐释”,天然预示着有一种“适度阐释”以彰显其越界性。也就是说,阐释的过度或适度,最关键的在这个“度”,它标明了关于阐释学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即人对世界(或作为文本的世界)的解释活动,到底是趋于无限还是有一个限界。正是因此,在1992年这次讲座稿结集出版时,剑桥大学的柯里尼为该书写的导言名字就是“诠释:有限与无限”[意]艾柯等:《阐释与过度阐释》,柯里尼编,王宇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上一页 7891011 12 13141516下一页  第 /930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