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抽离了社会历史范畴的π还有效吗

作者:南帆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阐释的有限与无限构成了阐释学内部一个巨大的理论漩涡,各种紊流错综交织。张江教授的《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勇敢地闯入,对于种种积存已久的难题发出了挑战。从古希腊色诺芬、柏拉图对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传承到春秋战国孔孟与老庄不同的阐释路线追求,张江教授充分意识到漫长的理论故事遗留多少疑难的节点。他力图整理出一个清晰的航路图。这篇论文的严谨表述不仅显现出全神贯注的思想姿态与特殊的理论密度,同时还表示了综合性概括的意图——这篇论文并非单向论证,而是全面地考察了一批问题的复杂关系。对于中国阐释学而言,这种考察意义非凡。尽管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德里达等哲学家完成了一场思想革命,但是,所谓的“现代阐...

公共阐释、公共理性与公共时间

作者:李义天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理解和表达活动,“阐释”不仅针对文本(text),而且针对行动(act)和事件(event)。因此,就其内容而言,“阐释”既可以与文学或艺术活动有关,也可以与道德或政治活动有关。但无论是针对文本还是针对行动或事件,阐释作为一项人类活动,始终置身于人类的伦理生活语境之中,受到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特征及其规范条件的约束。因此,如果我们打算探讨“何为阐释”“何为好的阐释”,那么,我们就必须从伦理生活的角度来反思和叙述。而一旦我们认定“阐释”内在地具有公共性,从而必须在“公共阐释”的意义上来理解其本质,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1]那么,如何在公共的规...

公共理性与阐释的公共性问题

作者:谭安奎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在一些思想家看来,一步一步滑向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深渊,这是西方整个现代哲学和现代文明的内在困境与危机的核心表征这种批评的典型代表,可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载《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增订本),刘小枫编,刘振、彭磊译,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第32—46页。'>[1]。这或许是一个过强的判断,而且它对现代性的过于悲观的态度也存在争议。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的阐释学确实显露出明显的反基础、反理性特征,并由此呈现出强烈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对情感、意志的彰显,以及对理性的贬低或不信任,使得文学和文论领域对客观性、确定性的探求几无容身之所...

公共理性与阐释学的善良愿望

作者:刘旭光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在文学批评中,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阐释或者解读,怎么才算是适度或者有效的?这一直是文学阐释的核心问题与难题。即便我们承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马上有人会问:这一千个读者是不是会相互指责误读或强制阐释?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批评与阐释,究竟是一次具有客观性的“理解”,还是一次有选择性的“接受”,或者是一次主体性的“建构”,甚至是一次别有用心的“误读”乃至“强制阐释”?在众声喧哗中,究竟有没有形成共识与互相理解的可能?人们总是善良地认为那“一千个哈姆雷特”会坐下来开一次圆桌会议,但现实中往往是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卡德摩斯种下的毒牙,不战至最后几个绝不罢休。问题在于,对一部文学作品的阐释是强制性...

公共理性与阐释活动的规范性本质

作者:韩东晖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阐释”作为阐释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19世纪后期逐渐蔚为大观的研究领域,但作为人类语言活动和思想活动所特有的方式方法,却渗透在各个文化领域之中。阐释促成理解,而理解总是阐释。因此当理解的本质、特征、条件和限制成为哲学阐释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时,阐释本身就具有了存在论地位。然而,在创制者权威被弱化的同时,理解和阐释仍然面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威胁与侵蚀,始终处在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文本单独支配意义与读者自由赋予意义”Robert Brandom,Tales of the Mighty Dead:Historical Essays in the Metaphysics of Intentionalit...

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有效性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张江教授在《公共阐释论纲》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当代中国的“公共阐释”理论,“公共阐释”自然成为建构中的当代中国阐释学基本框架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张江教授看来,所谓“公共阐释”概念,可以描述为“阐释者以普遍的历史前提为基点,以文本为意义对象,以公共理性生产有边界约束,且可公度的有效阐释”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1]。若将这一理解与西方诠释学传统做一比对,可以发现“公共阐释”理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理性认证基础上的可公度性的阐释。这即是说,它所要解决的不是“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参见[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Ⅰ),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02...

公共理性使有效阐释得以可能

作者:周宪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我的文章《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以下称“周文”),是对张江教授《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从π到正态分布的说明》(以下称“张文”)的评论,傅其林教授的《究竟什么是公共阐释——与周宪教授商榷》(以下称“傅文”)是对我的评论文章的批评,本文则是对这一批评的进一步回应。这样深入反复的学术争论在中国学界并不多见,颇有些引领风尚的意义。傅其林是青年才俊,思想敏锐,在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论方面有专攻。傅文有些地方说的有道理,有些看法不敢苟同。真理越辩越明,我一方面反思自己的文字,另一方面对傅文的批评做出回应。傅文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公共理性’这一概念是空洞的、抽象的”,但并没有给出充足的理由论证这一基本判...

究竟什么是公共阐释

作者:傅其林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简介: 《探索与争鸣》2020第1期刊发了周宪教授的文章《作为阐释学根据的公共理性》。该文抓住公共理性核心概念的创造性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界对这个概念的界定。然而深究此文,周宪从根本上陷入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漩涡之中,他与张江一样没有明确界定公共理性的内涵,而是回到阐释的公共性,也就是公共阐释的概念上面。周宪从语言学转向的角度来探讨公共阐释,这一方面是张江充分肯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公共阐释概念的偏离。因此需要进一步追问,到底该如何理解公共阐释的基本内涵呢?此文乃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学界更精彩的讨论。周宪的文章试图以公共理性概念建构阐释学的内在根据,并从现代西方语言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这一概念。文章彰...
上一页 89101112 13 14151617下一页  第 /930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