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闻真实观,就是对新闻真实根本性、系统性的看法。不同新闻真实观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新闻真实观不仅具有认识论上的标准,也有价值论上的目标和方法论上的具体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在坚持“事实真实”这个根本观点、“过程真实”这个实现方式观念外,其明确而典型的个性特征是强调新闻真实的“统一性”或“全面性”,可以名之为“统一真实观”。其主要内容是:在针对个别事实的新闻报道中,要求“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在针对目标报道领域的报道中,要求“具体报道真实”(具体真实)与“领域报道真实”(领域真实)的统一;在针对一定社会范围的报道中,要求“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统一。统一真实观的实现或落实,还面临诸多困境与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新闻真实观/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统一真实观
作者简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2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底线性要求,同时也是根本性要求。对任何一种“新闻观”来说,“真实观”都是其主要观念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其他具体新闻观念的基础。抛开新闻真实观谈论其他新闻观念,就没有了“新闻观”的意义。新闻真实观,就是对新闻真实根本性的、系统性的看法。①不同新闻真实观有不同的特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②除了坚持事实真实这个根本观点、“过程真实”这个实现方式观念之外,其明确而典型的个性特征乃是:强调新闻真实的“统一性”或“全面性”;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就是一种“统一真实观”。本文将对这一典型特征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说明。
一、新闻真实观的实质
新闻观是主体对新闻的根本性和系统性看法,新闻真实观,就是对新闻真实根本性、系统性的看法(杨保军,2017)。真实问题,从根本上说属于认识论范围,但真实总是主体认识到的真实,因而,必然受制于主体的诸多因素,也会受制于主体认识真实、实现真实的方法。一般真实如此,新闻真实同样超越不了这样的基本框架。
首先,新闻活动直接表现为一种新闻认识活动,即通过新闻方式呈现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的活动,因而新闻真实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新闻认识的真实。新闻认识的结果就是“新闻报道”(具体表现为由不同新闻符号构成的新闻文本),新闻真实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新闻报道的真实。至于“报道真实”能否得到新闻收受主体的认可,那属于新闻真实完整实现的另一重要环节(杨保军,2017)。完整的新闻真实问题,贯穿在整个新闻活动中,贯穿在新闻事实发生、新闻生产、传播和新闻收受的各个环节,贯穿在新闻内在系统与相关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只有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对新闻活动系统内外关系的准确把握,才能真实把握新闻真实的内在机制。那些不同偏向的新闻真实观,不过是对新闻真实整体机制的偏向性把握。③
由于报道真实是新闻真实系统或实现过程的中介环节,是将新闻本源与新闻收受勾连起来的关键环节,也是其他各种可能影响新闻真实因素作用的核心对象。因此,本文将主要以报道真实为参照,讨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特征,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在“报道真实”这一新闻真实关键环节上的基本观念。事实上,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通常论及的新闻真实,也主要是针对报道真实而言的,关于新闻真实实现的诸多要求,也主要是针对生产新闻、传播新闻(报道新闻)的职业主体提出的。
其次,新闻真实观具有价值论的诉求,或者说,新闻价值观规定着新闻真实观的方向,指引着新闻报道真实的目标追求。在现实新闻活动中,新闻价值观实际上是划定新闻真实界限的一只“彩笔”(杨保军,2008)。新闻报道的聚光、追光、放大、凸显或相反功能作用的发挥,本质上都是新闻报道主体及其背后控制主体新闻价值观的体现。比起新闻真实观在整个新闻观的基础地位来说,新闻价值观居于“灵魂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活动主体有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新闻真实观。④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意义的根本看法。”“任何价值观归根结底都是人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某种价值观的最终主体也一定是人。”(沈湘平,2016:5)一定主体对新闻有什么样的意义或价值、新闻应该产生和发挥什么样的意义或价值的看法,直接决定着其对新闻事实的倾向性关注,直接关系着其对如何实现报道真实的领域性、方向性选择。也就是说,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报道侧重哪方面的真实,如何呈现真实,都有方向盘式的定向作用。比如,当代中国的建制性新闻(制度化、组织化或机构化新闻),要求必须坚持“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正面报道为主”,这首先是典型的价值选择、价值定位、价值方针,它决定了新闻真实呈现出的必然是相关主体认为的“正面真实”,而非其他面向的真实。显然,新闻真实的整体面貌如何,其实是由一定主体的新闻价值观确定的。
再次,新闻真实观在新闻实践中会落实为具体的新闻报道原则和方法。新闻真实观是关于新闻真实的根本看法,这样的观念要落实到新闻实践中,就得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原则和方法。事实上,持有不同新闻真实观的新闻活动主体,都有各自一套具体的将真实观念转化为新闻报道的程序和措施。
对于职业新闻主体来说,在现代新闻背景下,已经形成了真实报道新闻的一些基本原则。比如不同性质的新闻业(社会主义新闻业、资本主义新闻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新闻传媒,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新闻职业工作者,都会宣称遵守客观、全面、平衡、公正、及时、公开、透明、对话等新闻报道原则,⑤进而会把这些报道原则细化为具体的报道措施和方法,⑥以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当然,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职业新闻工作者,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特别是社会现实和未来追求的不同,会持有不同的新闻观,从而在新闻真实观上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西方专业新闻主义新闻真实观,更为关注的是具体新闻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真实;而宣传新闻主义的新闻观,更为关注的是那些有利于相关观念传播的正面事实的报道,因而在新闻报道中就会要求以正面报道为主。
需要进一步在一般意义上说明的是,社会主体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个体构成的,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和层次,虽然拥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和观念,但也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和观念差异。因而,在新闻学视野中,不同社会主体常常会有不同的新闻观,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真实观。但这是关于新闻真实观本身的社会构成问题,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需要另做专门的分析。
二、当代中国主导性新闻真实观的特征
当代中国主导性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⑦这不只是理论上的认定,同时也是新闻制度设计与建设以及新闻实践中的基本事实。这样的新闻观主要表现为“宣传新闻主义”。⑧毫无疑问,当代中国主导新闻真实观,可以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或宣传新闻主义的真实观。这样的新闻真实观,具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依据当代中国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可以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需要预先说明的是,我这里阐释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比较突出的特征,而不是关于新闻真实特性的全面论述。⑨
第一,事实真实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新闻观,因而,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也必然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闻真实观。新闻真实观,是关于“新闻”真实的根本观点,因而逻辑上首先依赖于对“新闻”本质的认定。
新闻的本质是事实信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但新闻报道直接表现为对事实(信息)的反映和报道,“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陈力丹,2008:1)。陆定一关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定义(陆定一,1987:2),之所以成为具有广泛权威性的定义,⑩就是因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从根本上认定: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因而,新闻真实只能是事实真实,而非文学真实、艺术真实、理论真实。新闻是否真实、准确、全面,唯一的衡量标准是事实,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事实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基础,也是新闻真实其他特性的基础;这就是说,离开事实真实,谈论新闻真实、谈论新闻报道都是无根基的、无意义的。
第二,过程真实观。强调报道真实(实现)的过程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重要特征。马克思的报刊“有机运动”思想的核心是,对一定事实完整面目的揭示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社会过程。对事实真实面貌的完整呈现或揭示,必须通过报刊的不断报道来实现。
关于新闻报道真实实现的过程性,马克思有一段著名的论述,他说:“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马克思,1956:211)马克思不仅指出真实报道的过程性,也指出了真实报道得以实现的内部机制,即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是不同新闻工作人员之间合作的结果。在当今新的媒介环境中,在特别追求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大背景下,报道真实的实现,更加突出的显现了真实的过程性。人们看到,几乎任何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特别是对那些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都是在不同传播主体的互动过程中,在不同媒介形态的互动过程中展开的,报道真实具有了更为复杂的“有机”表现,各种新闻反转现象、舆论反转现象直接表明了新闻真实报道实现过程的复杂性。
针对新闻环境、新闻现象的最新变化,马克思当年的论述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显现出更加强大的解释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过程观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或扩展,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丰富,当年的报刊有机运动思想完全可以扩展为不同传播主体间、不同媒介形态间的有机运动思想,这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性发展。(11)
第三,统一真实观。(12)在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党报新闻理论)中,统一真实观强调“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或者强调“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相统一。这些不同的表达,本质上是一致的。它的根本要求是:新闻报道既要反映个别事实的整体真实,也要反映个别事实所在环境的整体真实情况,特别是要反映出个别事实所在环境的主导真实、主流真实情况。(13)
如果说要求新闻报道要实现事实真实,通过过程方式实现报道真实,是大多新闻观之真实观的基本共识,那么可以说,明确要求报道真实必须追求并努力实现新闻的统一性真实或全面真实,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并不是所有其他新闻真实观,比如西方专业新闻主义新闻真实观、建构主义新闻真实观、商业主义新闻真实观、法西斯主义新闻真实观等的要求。(14)也就是说,与其他新闻观的真实观相比,与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其他特征相比,强调新闻真实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统一性”,才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因此,笔者将在下文,对这一特征的内容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和阐释。
三、统一真实观的主要内涵
如上所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坚持事实真实这个根本的唯物主义观点,坚持过程真实这个实现报道真实的基本方式观念,其明确而典型的个性特征是强调新闻真实的“统一性”或“全面性”。这种统一性有其具体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中国新闻实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具体范围或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之中。
其一,在针对个别事实的新闻报道中,要求“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任何一件具体的新闻事实,都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因而,关于新闻事实的反映和报道,就涉及到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关系问题。
新闻认识关注对象的方式,有其特殊性,它首先或侧重关注的是一件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环节、事项、片段或要素。抽象一点或总括一些说,新闻认识倾向于关注一定事实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但却容易轻视或忽视对一件事实整体的认知和把握。新闻报道一旦以这样的认识方式为基础,针对一件完整的事实来说,就容易形成“部分真实”而“整体失实”的结果,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片面真实”。那种只抓一点一面不及其余的报道方式,就是只重部分真实、不顾整体真实的典型表现,而那种新闻标题制作中极端的“标题党”现象,其实也是极端的片面真实现象,是用部分真实甚至是个别细节真实、要素真实代替整体真实的做法。部分不是整体,部分真实显然不能代替整体真实。不难理解,部分真实、片面真实,很多时候比虚假新闻的危害更大,因为它的部分真实面目、片面真实现象容易迷惑社会大众。在当今媒介生态环境中,这种部分真实、片面真实,瞒天过海,近乎谣言,很多信息“有鼻子有眼儿,但却没有脑袋和身子”,对健康有序的新闻环境、信息环境造成了相当广泛的负面效应,也严重误导了人们对一定新闻事实的完整了解。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在针对个别新闻事实的报道中,特别强调新闻真实的统一性,即强调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要求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某一具体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时,处理好一个事件各个部分、不同侧面、不同环节、事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受众对事实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15)
其二,在针对“目标报道领域”(16)的新闻报道中,要求个别报道真实或具体报道真实与目标领域报道真实(可以简称为“领域真实”)的统一。
对于确定的新闻媒体来说,总有自身的各种“定位”,其中最基本的定位之一,就是内容定位(与其内在相关的便是受众定位)。内容定位本质上就是报道对象领域的定位。任何一家新闻传媒都有自己的“目标报道领域”,哪怕是综合性的新闻媒体,也总有自己重点关注的目标报道领域。细致一点说,综合性新闻传媒的“综合性”,是由具体的内容单元综合组成的,而每一单元都有自身的目标报道领域;即使对那些目标报道领域相对单一的新闻传媒来说,其单一的目标报道领域同样可以区分出更小或更为细致的目标报道领域。因而,对所有新闻传媒而言,都存在着如何正确、全面呈现目标报道领域整体真实情况的基本问题,都存在着如何对待、处理“目标报道领域整体真实”与个别真实或具体事实真实的关系问题。
针对目标报道领域,统一真实观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目标报道领域个别事实或具体事实的报道,最终能够反映和呈现目标报道领域的整体真实情况,即能够实现“个别真实”或“具体真实”与“领域真实”的统一。
对于一定的目标报道领域而言,客观上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个别事实与整体情况的关系问题。但是,新闻眼光主要关注的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个别事实、具体事实,不大关注一个领域的整体情况,特别是不会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常态事实或日常情况。如此一来,关于一定目标报道领域的新闻报道,就不大可能将目标报道领域的“领域真实”呈现出来。试想,如果新闻报道只关注个别事实,不关注整体状况,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突出部分,忽视整体,那就必然形成片面的新闻报道,造成片面的真实结果,从而对社会大众了解和把握一定社会领域的整体状况造成一定的误导。
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误导公众的现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新闻真实观,要求新闻传媒、职业新闻工作者,在针对一定社会领域(主要是目标报道领域)的报道中,要有整体的或全面的观念和视野,要注意不同部分、不同事实之间的平衡关系,既要关注“坏”的新闻事实,也要关注“好”的新闻事实,既要关注新闻价值突出的事实,也要关注新闻价值不那么明显的事实,在各种事实的平衡关系中,努力向社会大众呈现出一个社会领域整体的真实面目。
其三,在针对一定社会范围的新闻报道中,要求个别事实(微观)真实与社会整体(普遍、宏观)真实的统一,即“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统一。
在事实论视野中,人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是由各种各样具体事实构成的世界,所有事实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客观上呈现着这个事实世界的真实面目。一定社会是由大量个别事实构成的,是由不断变动的事物、事实构成的,客观上存在着个别事实与社会整体情况的关系问题。
新闻报道面对的是不断变动的事实世界,按新闻的本性,它所关注的是事实世界中具有新闻价值的那部分事实,即社会公众感兴趣且有意义的那部分事实,或者说“新闻就是社会关心的问题”(米切尔·斯蒂芬斯,2014:3)。这部分事实并不必然能够反映一定社会事实、社会状态的全貌。因而,在新闻报道中,一定社会的新闻业、新闻传媒、新闻职业工作者,以怎样的新闻真实观对待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就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在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个别事实真实”(学界通常称为个别真实、具体真实或微观真实)与“社会整体真实”(学界通常称为宏观真实)的关系问题,也即存在着“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问题。(17)
面对这样的关系问题,不同新闻真实观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些新闻真实观,只强调具体事实报道的真实、微观的真实,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到微观真实,还要通过微观真实的积淀,通过处理个别事实与普遍事实的合理关系,达到对整个社会比较全面的反映,即努力实现宏观真实。这里的实质是要求职业新闻生产、传播主体,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变化的视野和观念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反映社会和呈现社会,要注意处理不同性质、类型、层次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努力通过新闻方式将一定社会历史时空范围内的主导、主流真实情况反映、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从而使人们至少在新闻视野中、新闻层次上,对社会有一个大致真实、全面的认知。
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认为,那种只重个别(具体、特殊)新闻事实,忽视主导、主流(普遍、一般)社会情况的观念,极易导致人们对社会整体的片面认知。列宁有一段著名论述,被人们反复引用,他说:“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1990:364)可见,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处理好个别事实与全面情况的关系,即如何处理好“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习近平,2016)这里实质上指出了如何实现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相统一的基本原则。有学者认为,习近平这样的观念,正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内涵”(陈力丹,2016),也是尊重新闻规律在新闻真实观上的表现。
综上所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概念系统中,“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是“统一真实观”针对个别报道的要求,是真实观在“微观层面”的原则;针对目标报道领域所提出的“具体真实”与“领域真实”的统一,属于真实观“中观层面”的原则;而针对一定社会领域提出的“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统一,则属于真实观“宏观层面”的原则。其实,三个层面的方法论观念是统一的,强调的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或者是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或者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在这三个层面中,最易实现的是第一层面的统一,最难实现的是第三层面的统一,而第二层面实现的难度介乎其间。微观层面的统一真实要求可以落实在每一具体的报道中,但中观、宏观层面的统一真实要求,首先要落实在新闻真实观的确立中,进而在新闻实践中努力用统一真实观指导新闻的真实报道,努力实现不同事实之间的结构性平衡,使社会大众通过新闻方式有更大可能、更多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真实观的典型特征是强调新闻真实的统一性,这样的真实观念,实质上要求新闻传媒要反映、呈现出一定社会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主导的、主流的真实面貌,能够引导人们比较正确和全面地认识一定社会的整体情况。(18)但这样的统一真实观也面临一些困境或问题,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就事实真实、过程真实与统一真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事实是真实的根本,过程是真实实现的方式,统一则是新闻真实的总体目标;统一真实只有通过事实真实这个基础和过程真实这一基本方式才能实现。
在统一真实实现中,如何处理“新闻真实”与“非新闻真实”的关系,始终是理论逻辑上和新闻实践中的难题。我们所讨论的真实,是新闻意义上的真实,新闻范围内的真实,新闻真实并不必然代表或反映新闻以外的真实,因而是有限的真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真实观,实际上是通过将“新闻工作”转化为“新闻宣传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来解决统一真实这一问题的,即通过扩展新闻工作的范围和功能,使新闻真实超越狭义的新闻事实领域。这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新闻、宣传与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新闻与宣传之间的关系。
统一真实观所要求的“全面真实”“主导真实(主流真实)”,不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同时也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政治需要、社会需求,这是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业性质、功能决定的,统一真实观不过是新闻观的表现和落实。这样的新闻真实观自然会受到其他新闻观(如专业新闻主义)的理论挑战,需要做出“中国根基、世界眼光”式的理性回应。
在新媒介环境背景下,如何看待、实现新闻真实,已经成为实践中的问题,不只是理论中的逻辑。当大众化“三元类型”新闻传播主体结构已经形成,(19)制度化、组织化或建制性新闻传媒组织主体的权威地位、中心地位受到挑战的情况下,社会大众看到的新闻真实是什么样的真实,是统一性的真实吗,是全面性的真实吗,是主导性、主流性的真实吗?“今天,当多元的生产者提供多样化的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来传播时,我们是否就会获得一个比过去媒体的拟态社会更接近真实社会的信息环境?”(彭兰,2017:13)这都是问题,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答案。但新媒介背景下报道手段、报道方式、技术工具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新闻真实的这些基本问题,也就是说,在传统媒介时代存在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具体真实与领域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关系问题,在今天的新媒介时代,依然存在这些关系问题,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新方式,并没有改变这些问题的性质,只是改变了这些关系的具体呈现方式。当然,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中思考这些关系问题,本身已是重要的课题。
毫无疑问的是,新兴媒介环境背景下的新闻真实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复杂,不仅是对专业新闻媒体组织提出了挑战,也对全体社会大众或整个人类社会提出了挑战。我们能为自己呈现、塑造、建构一个真实的新闻符号世界吗?这仍然是问题,也远没有答案。但列宁的这句话是值得认真记取的,“真实性不应当依它为谁服务而变化”(列宁,1979:457-458)。真实就是真实,虚假就是虚假;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
①一般说来,关于一定对象的“观”层面的看法,首先强调的是“根本性”,然后才是“系统性”;通常情况下,只有自觉建构的“观”,才会既有根本性,又有系统性。比如,本人撰写出版的《新闻真实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实际上就是我在撰写时形成的关于新闻真实的根本性、系统性看法。
②本文所指涉的当代中国,主要是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
③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需要回到“再现真实”[J].新闻记者,2016(9),第4-9页。
④关于新闻价值观问题,可参阅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关于新闻价值观在目前中国新闻领域的最新变化,我将另文专论。
⑤在传统新闻理论中,关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及时、公开,但在当今新兴媒介环境中,人们同时强调新闻的透明性和对话性。关于新闻透明原则和对话原则,可参阅夏倩芳、王艳.从“客观性”到“透明性”:新闻专业权威演进的历史与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6(7),第97-108页;孙藜.从客观性到透明性?网络时代如何做新闻.当代传播[J].2013(1),第19-22页;史安斌、钱晶晶.从“客观新闻学”到“对话新闻学”——试论西方新闻理论演进的哲学与实践基础[J],第67-71页.国际新闻界,2011(12);蒋晓丽.从“反映论”到“对话观”——多重语境下新闻的转向[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第141-145页。
⑥比如,客观报道理念,落实到新闻报道中,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1)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2)以五个W报道;(3)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4)引述当事人的话;(5)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6)不采取立场。
⑦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参见[美]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八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第865页(译者的话)。
⑧参阅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第91-113页;杨保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念构成[J].新闻大学,2017(4),第18-25页。
⑨所谓宣传新闻主义,简单说,就是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观念”。应该说,宣传新闻主义观念本质上是一种“宣传观念”,而非“新闻观念”;但由于这种观念支配的行为主要是通过作为宣传品的“新闻”来获取宣传者追求的利益,因此,我们将其在新闻学视野中定性为一种新闻观念。在宣传新闻主义观念中,宣传成为新闻追求的直接目的。与这样的观念相对应,“新闻人”事实上成为了“宣传者”,或者是“新闻宣传工作者”;而新闻机构或新闻传媒组织也被定性为宣传部门、宣传组织机构,有的也称之为舆论宣传组织(机构)、思想舆论中心等等。参阅杨保军.新闻观念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53页。
⑩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特性,我概括为事实真实、过程真实、有限真实、及时真实、公开真实,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针对新闻媒介生态环境的最新发展,我分析、阐释了新闻真实特点的新表现,概括为:“有机真实”进入新的有机方式;“前瞻真实”成为新的新闻真实类型;“整体真实”获得新的实现可能;“真实确证”面临新的方法困境,参阅杨保军.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J].新闻记者,2014(10)。
(11)学术界关于陆定一新闻定义的反思、批评与改进,都是对这一定义的新的时代性要求。就陆定一所处时代来说,这一定义在报道论范式中是比较完美的定义。
(12)参阅杨保军.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J].新闻记者,2014(10)。
(13)我在《新闻真实论》中,就将当代中国新闻真实观概括为“统一真实观”,但并未对此展开论点展开专门的阐释。参见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41-42页。
(14)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章“新闻真实的构成”,第43页。
(15)参阅杨保军.新闻真实需要回到“再现真实”[J].新闻记者,2016(9),第4-9页;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9-42页。
(16)如何在业务层面或业务操作上实现个别事实报道的整体真实,其实并不困难,一是通过过程报道来实现,二是可以在单篇报道情境中采用背景介绍、描述的方式来解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有必要这样做,其实,在新闻实践中,人们对一些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了解,用不着媒体或记者的解释。
(17)目标报道领域是我在《新闻真实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目标报道领域,从内容上看,就是媒体编辑方针确定的主要报道范围或内容。比如,《人民日报》的一个主要报道领域或内容就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经济日报》的主要报道领域或内容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一家新闻媒体的主要报道领域通常是单一的,但对一些比较大的综合性媒体来说,新闻报道范围常常是多领域的,即可能拥有几个目标报道领域。相对目标报道领域来说,新闻媒体也会有一些非目标报道领域。对非目标领域的报道,通常是偶然的和零碎的。因此,新闻媒体对自己设定的目标报道领域,会全面地反映它的面貌,而对非目标报道领域,只强调每一次具体报道的真实问题。
(18)“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是对称性概念,可以作为一组概念使用。顺便可以指出的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个别(特殊)真实与一般真实、具体真实与普遍真实、部分真实与整体真实是对称性概念,可以成对运用。但是,由于过往的习惯,在中国新闻界,具体真实经常与整体真实一起成对使用,人们理解其中的基本含义,具体真实是指个别事实的真实(微观真实),整体真实是指一定范围的全面真实、普遍真实、宏观真实。我在本文讨论中,针对不同层次、范围,使用了不同的成对概念,为了解释的方面,还引入了其他一些解释性的概念。
(19)这里也明示或暗含着一种认识,即如此新闻真实观的持有主体坚信,其认为的主导或主流社会事实,一定是优良的社会事实,正面的社会事实。
(20)新兴媒介环境下大众化“三元类型”传播主体是指: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和非民众个体、也非职业新闻传播组织主体的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主体(简称为“脱媒主体”)。参阅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2013(12),第32-41页;“脱媒主体”:结构新闻传播图景的新主体[J].国际新闻界,2015(7),第72-84页。
原文参考文献:
[1]杨保军.论新闻观[J].国际新闻界,2017(3),第91-113页.
[2]杨保军.收受主体视野中的新闻真实[J].现代传播,2017(8),第25-28页.
[3]杨保军.价值取向:划定新闻真实的彩笔[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第5-9页.
[4]沈湘平.价值观研究亟需自觉的人类学视角[J].哲学动态,2016(11),第5-11页.
[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陆定一.陆定一新闻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美]米切尔·斯蒂芬斯著,陈继静译.新闻的历史[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0]人民网.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 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222/c117092-2813890.
[11]参见陈力丹.坚持党性原则,尊重新闻规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5/c_128751141,htm.20160225.
[12]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2017(1),第8-14页.
(原文刊于《新闻大学》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