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诉求与职前培养
作者简介:谢桂新,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内容提要:卓越幼儿园教师扮演着职后培养主体和职前培养对象的双重角色。作为职后培养主体,了解幼儿的认知、品德、情绪、思维发展特点是幼儿园教师追求卓越的着力点。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应该把崇真、向善、求美、导慧作为其价值追求。卓越幼儿园教师作为职前培养对象,需要师范院校为其提供“卓越培养”,可以从U-G-K+S“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基于“标准”融入“卓越”的培养设计、创新与发展的培养保障、多元与系统的质量监控等几方面来开展。
关 键 词:卓越幼儿园教师 价值诉求 职前培养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项目(2018JKZ013)。
2014年8月,教育部继201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正式出台《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并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未来卓越幼儿园教师领域将“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1]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在我国幼儿教师的数量比较欠缺,质量还没有普遍达标的情况下,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尚有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厘清。因此,探讨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诉求及其职前培养路径,一方面可以为卓越幼儿园教师“因何存在”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卓越幼儿园教师“如何存在”提供建设思路,从而提升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卓越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一、幼儿特点:幼儿园教师追求卓越的着力点
“虽然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认为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依然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任务的清晰分辨与定位。”[2]80-84幼儿不是静态的抽象化的物体,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充满着纯真、灵动以及情趣,有着这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烂漫和善良可爱,有着成人已经丢失的整体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因此,了解幼儿的认知、品德、情感、思维等方面的独特性,是幼儿园教师追求卓越的着力点。
(一)表象性、经验性: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幼儿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具有表象性和经验性。幼儿主要通过感知、经历,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幼儿所认识和了解的知识,并不是成人意义上所指的抽象、概念化的知识,而是具体的经验,是经验层次的知识。经验层次的知识,是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以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周围世界所获取的直接经验和具体事实。例如,一个孩子说:“我摸的冰块感觉很凉、很硬,拿起来有点沉。”这是幼儿对冰块的具体经验。幼儿不能理解冰块是固体、密度大等抽象概念,只能从生活世界、生活体验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幼儿所提出的问题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因此,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生活化、整体化的。他们是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与事物的关系,并体验到认知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二)可塑性、模仿性: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
幼儿阶段是个体接受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性情开始养成,品格开始塑造。“三岁看老”“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等,形象地诠释了人性萌芽对于未来人生轨迹的重要影响。这一阶段幼儿正处于认知能力、辨别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大,外界的各种刺激很容易在幼儿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而,这一阶段是养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由于这一阶段幼儿对成人还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世界的话语方式和行为习惯很容易被幼儿所模仿,从而成为幼儿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这一阶段也是幼儿进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起始阶段,幼儿教师、幼儿同伴、幼儿园的环境成为了幼儿品德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就“如同种子,不长成香草,就会成为毒草”[3]185一样,幼儿阶段所接受到的生存环境、活动方式将会在长远意义上影响幼儿未来世界的形成。
(三)丰富性、易感性: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
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成人经常会掩饰自己的情感,比如“皮笑肉不笑”“刀子嘴豆腐心”等,均体现了成人世界对个人情感的内敛和隐藏。幼儿则是喜、怒、哀、乐均形于色,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由于幼儿的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因此,幼儿情感的发展具有易变性和易感性的特点。例如成语“破涕为笑”是用来表述转悲为喜的意思,这种情感的变化在成人身上只有在大悲大喜的转换时才会发生,但在幼儿身上却随处可见。我们常常会看到小小的脸蛋上还挂着晶莹的泪珠,但悲哀却早已消失,满脸洋溢着笑意和喜悦。幼儿情感的易感性表现为幼儿很容易受周围人的暗示和感染,孩子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他们的情感表现十分热烈,但不够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常常表现为人云亦云、人笑亦笑、人哭亦哭、见花开花,甚至“见风使舵”。
(四)潜在性、主体性: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直觉行动思维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思维方式。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幼儿对实际物体的感知和动作,因而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为结果的预见性,思维具有明显的狭隘性。3~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皮亚杰将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儿童在这一阶段的思维主要是表象性思维,其特点是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在幼儿末期,即6~8岁这一时期,幼儿开始出现抽象思维的萌芽,能初步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思维具有可逆性、逻辑性、去自我中心化等特点。另外,马修斯的研究向人们昭示:“儿童的观点并非全是浅薄无知的黄口之言,儿童的头脑中甚至常常会思考那些公认的伟大哲学家所困惑的问题。”[4]10因此,对幼儿思维发展的认识,也许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儿童有儿童的世界,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也是天生的哲学家,其思维的主体性、潜在性有待于成人去发现和启蒙。
“幼儿为本”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之一。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诉求就在于落实并提升“幼儿为本”的基本理念,了解和研究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特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站在幼儿生命的场域,以幼儿生命为基点,围绕幼儿生命的成长规律、阶段性特点、幼儿生命需要、生命样态来思考、选择自身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追求,以幼儿定教育,为每个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提供个性化的、适合的帮助。因此,幼儿认知发展的表象性、经验性特点,品德发展的可塑性、模仿性特点,情感发展的丰富性、易感性特点,思维发展的潜在性、主体性特点,决定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应该把崇真、向善、求美、导慧作为其基本的价值诉求。
二、真善美慧: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诉求
“教师的价值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与认识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从事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人化的过程中精神得以充盈,生命得以绽放,智慧得以生成,从而通过学生的发展得以实现教师的价值。”[5]82-86因此,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就是在幼儿园的教育和一日生活中,给予幼儿怎样的体验,期望幼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是幼儿教师通过专业化的行为,回归教育本真,创新教育思想,改变教育现状,实现教育使命的理想和追求。根据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特点可知,卓越幼儿园教师所提供的不应是知识本位和学习取向的文本知识,而应是一种有利于其认知、品德、情感、思维健全发展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带给幼儿真的体验、善的感染、美的浸润、慧的提升,能从真、善、美、慧诸方面丰富和发展幼儿,促进幼儿自由而快乐地成长。
(一)崇真:立足生活世界的知识启蒙
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表象性、经验性的特点,幼儿主要通过感知、经历,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在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让儿童获得关于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将儿童引至世界的本源与发展的探寻之路,应该是卓越幼儿园教师价值诉求的第一要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6]在幼儿园里,不同的教育领域只是诠释了生活世界的不同部分,但是真实的生活世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并无学科和领域之分,也并不是任何一个领域可以诠释的,要想给幼儿“全面的、启蒙性”的教育内容,就要为幼儿构建起关于生活世界的丰富而立体的图景,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现有经验基础,让幼儿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以及真实的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发展建立密切的联系。“什么四季鲜艳夺目的花草树木,什么光怪陆离的虫鱼禽兽,什么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什么奇妙伟大的日月星辰,都是儿童知识的宝库……家庭是怎样组织的,乡镇是怎样自治的,社会上的风俗习惯怎样形成的,国家是怎样富强的,世界怎样进化的,这一切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活的教材。”[7]18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必须立足于幼儿现实的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按照成人标准来塑造所谓的未来生活,也不是向幼儿灌输种种“知识”“技能”和“本领”,更要警惕实践中的“幼儿园小学化”“过早教育”“过度教育”等倾向。
幼儿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幼儿教育的场域是生活和游戏,中小学教育的场域则主要是课堂。因此,卓越幼儿园教师也与卓越中小学教师不同,卓越幼儿园教师在知识启蒙上不是立足课本和文字,而是要立足生活世界;卓越幼儿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生活世界的发现者和呈现者;卓越幼儿园教师不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评价自身教育的好坏,而是以幼儿接收信息的真伪来判别幼儿成长的快慢。所以,卓越幼儿园教师要尊重幼儿对自身生活世界的体验、理解和感悟,让幼儿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要让幼儿以问题为中心,扎根生活,探索世界,解决困惑,为他们打开通往真实生活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和体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二)向善:发展健全人格的人性启蒙
由于幼儿阶段是个体接受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知道如何去唤醒沉睡于儿童灵魂中的人性”[8]35,卓越的幼儿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把培养人性、发展“全人”作为重要的价值诉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阐释的:“育,养子使作善也”[9]17,也指出了伦理本性对于人及人的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幼儿品德发展具有可塑性、模仿性的特点,教师关注幼儿心灵,发展健全人格,需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爱与关怀、温馨与理解、礼貌与谦恭的成长环境,让幼儿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中达到精神和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这就对幼儿教师的健全人格、专业理念与师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幼儿教师要注意个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为人师表”的作用,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熏陶和感染幼儿。不能因为幼儿年龄小就不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给小朋友树立不良的榜样示范。第二,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带领幼儿认识世界、进行知识启蒙的同时,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促进幼儿的德性与心智同步发展。“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10]6-7所以,任何知识领域都不是孤立的知识性的存在,都会关切人类的安全与幸福,都会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解读人性。重要的是幼儿教师要学会发掘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唤醒沉睡于幼儿灵魂中的善的本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向善而行,向善而动,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是一种改造人的活动,是把人向善的方向进行改造。”[11]幼儿教师尤其应抓住幼儿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择定善的方向,体现善的行为,成就善的心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更理想、更丰富、更健全。由于幼儿阶段所接受到的生存环境、活动方式将会在长远意义上影响到幼儿未来世界的形成,弗洛伊德心理学派甚至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在幼年时期已定型,而且会左右一生。因此,卓越幼儿园教师较之卓越中小学教师在人性启蒙和品德培养上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任务。
(三)求美:提升全面素质的情感启蒙
情绪情感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激发幼儿正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对幼儿心理和行为起到正向的动机和激发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更令人喜爱、陶醉、神往的了。特别是对于情感发展具有丰富性、易感性特点的幼儿来说,一切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都会让他们的世界转忧为喜、破涕为笑、充满欢乐,快乐的情绪进而会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说崇真使幼儿了解世界,向善使幼儿发展人格,求美则会使幼儿精神丰盈,情绪高涨,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升。因此,美理应成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本价值诉求。
“教育之美,就是把一个平凡的教育场所变为千万人眷恋的精神家园;教育之美,就是使一个清贫的教师拥有最无价的智慧财富;教育之美,就是让每一个生活在角落里的孩子鼓起勇气走到舞台中央。”[12]教育美不是不可触摸的想象之美、玄妙之美,而是实践之美、平实之美,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体而微到每一个日常的教育细节。在幼儿教育领域,美更是无处不在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创设美的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不断提升幼儿园的文化和教育品位,让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装饰、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让幼儿园成为幼儿流连忘返、为之眷恋的精神家园。同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创设多姿多彩的美育情境,把自然界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中的美、体态动作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融入教育过程中,让美化作阳光,幻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幼儿的心田,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创造美。寓教于乐,寓教于美。面对天资聪颖的幼儿,教师应欣赏、点拨,让他们茁壮成长;面对资质平平的幼儿,教师应耐心疏导、树立信心,让他们找到探索的乐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身体或心理有残障的特殊儿童,教师更应悉心照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他们也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教育是需要每一朵花开的事业,‘一花独放不是春’,固守教育之美,就是要用爱心催开‘万紫千红春满园’。爱心就是一种美,爱心就是包容和创造。”[12]爱孩子、爱园所、爱事业,这些都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固守教育之美的最好体现。
卓越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中也要有对于美的追求,但是中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呈现出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的特征,很难通过单一的途径来实现。而在幼儿教育阶段,根据幼儿情感发展易变性和易感性的特点,卓越幼儿园教师对于美的追求会以各种方式向幼儿传递,使幼儿建立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依恋、信任和热爱,从而起到良好的情感启蒙的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导慧:激发主体自觉的兴趣启蒙
幼儿思维发展有巨大的潜能,具有自身的主体性。幼儿园作为人生启蒙的初始阶段,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自觉参与和探究意识,发展幼儿的潜在智慧。“兴趣是影响儿童知识学习深度与专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持续的内生动力。”[2]80-84只要能够唤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天赋素质便能得以发展,思维才能得以活跃,幼儿的爱好、才能、志向就能得以确立。因此,启蒙兴趣,激发自觉,引导幼儿智慧的萌生,是卓越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价值诉求之一。
幼儿就其天性来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发现者。教师所要承担的任务,就是顺应幼儿这一天性,帮助幼儿发现探索的乐趣,发展幼儿在某些领域所具有的天赋潜能,实现幼儿的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兴趣”和“兴奋”是不同的。在幼儿园里,经常可以看到幼儿活跃与热闹的活动场面,这是幼儿的“兴奋”,却不一定是幼儿的“兴趣”,也不一定是幼儿真正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兴奋”过后可能出现“过度疲劳”,也可能出现“幼儿依赖或期待老师再度刺激的习惯”,形成一种“毒瘾反应模式”[13]85-88。要想吸引幼儿持续的兴趣,使其能够专注、投入和探索,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创设真正具有教育性的活动,促使幼儿以真正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投入活动,对活动有兴趣、有需求,进而激发幼儿的主体自觉,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寻找各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引导智慧的教育中,幼儿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教师也不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卓越幼儿园教师所应该做到的是,“通过各种隐性与显性的指导(包括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有适宜结构的材料提示、激发思考与讨论等),为幼儿主动学习和经验建构铺路搭桥”[13]85-88,使幼儿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产生对大千世界广泛的兴趣,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发掘其潜在的能力,引导其智慧的生成。
由于幼儿的思维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对幼儿思维的启蒙不同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分析、概括、综合等具体思维方法的训练,而是要激发幼儿思维的潜在因素,发挥幼儿的主体自觉,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思考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和持续性。
卓越幼儿园教师扮演着职后培养主体和职前培养对象的双重角色,作为职后培养主体,需要幼儿园教师在明晰幼儿成长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确立自身的价值追求。作为职前培养对象,则需要培养院校为其职后成长为卓越教师提供良好的培养和教育。“教师的成长是有节律和规律的,千万不要奢望职前阶段就能‘培养卓越’,我们应该着眼师范生的潜质和发展,能做的只能是‘卓越培养’。”[14]21-27因此,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院校,应定位于引领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引领发展: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
引领发展的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可以从U-G-K+S“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基于“标准”融入“卓越”的培养设计、创新与发展的培养保障、多元与系统的质量监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U-G-K+S“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主体是师范院校,但这又不是高师院校所能够单独完成的,因此要研究和深化U-G-K+S“三位一体”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建立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联盟。“三位”是指地方政府(Government)、师范院校(University)、幼儿园(Kindergarten),“一体”则指幼儿师范生(Student)。作为“一体”的幼儿师范生,与“三位”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三位”是培养主体,是指调动地方政府的行政与管理优势,从政策层面为卓越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拓展平台的搭建提供支持,同时发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与理论优势,利用幼儿园的实践基地优势,U-G-K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为促进幼儿师范生这一核心主体的主动自觉发展服务。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幼儿师范生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主体身份往往被忽略,“实际上师范生的专业认同、发展自觉、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等才是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15]80-84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最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尽管那时的培养条件有限,也没有“卓越计划”,但是中师毕业之后却很快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精英,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所以,幼儿师范生的生源质量、选拔机制、专业认同、培养过程中主动性、主体性的激发是很重要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激活“一体”,很可能造成一种“三位”活跃、“一体”消沉的虚假繁荣,收不到理想的培养效果。因此,要想方设法激活“一体”。
(二)基于“标准”融入“卓越”的培养设计
“一个毕业生刚出校门,不可能就成为卓越教师,那么卓越教师培养项目的核心指向是什么呢?就是为未来教师打好坚实的科学、人文和专业基础,将特定阶段的教师专业标准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融入卓越的潜质,使之有可能在不断地学习、工作中努力成为卓越教师。”[16]2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3个维度、14个领域、62个基本要求对于合格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进行了概括和描述,这为我们探讨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基本框架,也为我们确定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等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导。
1.幼儿为本:培养“崇真”的关键
“幼儿为本”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所倡导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实现“崇真”价值追求的关键。只有以幼儿为本,幼儿园教师才能立足生活世界而不是立足书本世界,才会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最适宜的教育。注重幼儿为本思想的培养,需要在职前培养中加大有关认识和理解幼儿的课程比例。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有关幼儿的课程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现实中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也是浮于表面,对于如何走近幼儿,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发展幼儿还存在很多困惑。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加大有关幼儿的课程非常重要,如幼儿生理、幼儿心理、幼儿学习、幼儿科学、幼儿哲学、幼儿音乐、幼儿美术、幼儿游戏、幼儿生命发展理论等。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课程,应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关注经验的实践性和凸显卓越的独特性。但是目前有关幼儿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这也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教学的同时,应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幼儿的需要与表达、幼儿的经历与成长等幼儿教育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并将研究成果及时与幼教专业师范生进行分享。
2.师德教育:培养“向善”的要素
“师德为先”既是《幼儿教师专业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师队伍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向善”价值取向的基本要素。教师要培养健全人格的幼儿,自己得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对幼儿教师的师德培养方式,会无形中影响其日后对幼儿人格培养方式的选择。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最常规的做法是设置《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伦理学》等课程,但是课程和教学中往往关注的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忽视了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精神成长与德性养成。因为以知识和技能为导向的师德教育,难以引起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共鸣,也起不到使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产生心灵转向的作用。师德教育需要“转识为善”,就是采用案例讨论、深入实践、师生互动、文化濡染、心灵体验等方式,让幼儿师范生去践行、反思、摸索与深刻体悟。因为“过一种承担责任的道德生活以及富有艺术化的生活,是德性的实现”[17]29-33,所以说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教育不仅要追求善的目的,而且要采取善的方法,并通过善的方法来达到善的目的。
3.能力训练:培养“求美”的重点
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全面素质提升。因此,也是卓越幼儿园教师“求美”价值取向实现的重点。幼儿教师只有专业能力卓著、出色,才能游刃有余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才能把美好与温馨带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让幼儿情绪高涨、幸福快乐地成长。师范院校应基于专业标准,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实践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设计,从内容上来说就是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课外与课内实践的结合、长时与短时实践的结合、主题训练与零散实践的结合,构建分层结构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可包括课程实践、活动实践、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课程实践就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实验、实训、观摩、练习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反思,帮助学生萌发专业理念、理解专业知识、形成专业能力。活动实践就是注重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类竞赛、主题教育活动、仿真模拟活动、教育科研活动,以各类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专业能力。教育实践就是各类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实践活动,这部分实践活动要根据学生入学时间、学习程度的不同整体安排,要做到四年一贯不间断,保证实践的计划性、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结合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
4.终身学习:培养“导慧”的核心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幼儿教师职业生命发展的需要。同时,幼儿教师的终身学习也是启蒙兴趣、激发自觉、启发引导幼儿智慧萌生的核心要素。通过终身学习,幼儿教师不断增长教学智慧、发展创新意识、形成转智成识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思维的训练、智慧的生成。师范院校要构建适合终身学习的师范教育改革体系,最重要的是教给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从而造就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首先,师范院校要培养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了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做法、中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等,不断拓宽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使学习成为幼教专业师范生的一种习惯,使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智慧成为幼教专业师范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次,要教给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终身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掌握学习方式、思维方法,从而不断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与发展的培养保障
为完善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需要从教学改革和研究意识等方面创新和发展其保障路径,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加强教学改革。一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鼓励开发卓越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特色课程及教材,充分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和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新成果,适时地将学术前沿成果融入本土课程教学内容中,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案例、田野调查等教学方法在专业中的应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升幼教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三是积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育手段与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四是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笔试与口试、长期考察与集中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增强幼教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
其二,强化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是卓越幼儿园教师启发引导幼儿智慧生成的必备素质。因此,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发现思维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解释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改变和详细说明课程的能力。以提高幼儿教育专业师范生批判性思维和激发创造力潜质为主线,用教学推动科研,用科研促进教学。完善“双导师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引导学生走上研究型教师发展之路。通过申报创新实践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完成专题作业等形式,从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研究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强化他们的教学研究意识,促进他们教育理论体系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提升他们对于幼儿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处理能力。
(四)多元与系统的质量监控
为确保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质量,需要对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和监控。通过建立各种监控机制,对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进行诊断性分析,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从而加强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监控,最终保证和提高“卓越培养”的质量。
其一,建立多元监控机制。首先,建立在校全程学情监控机制,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以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的适应度等。其次,建立校内各方的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积极收集教学督导、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对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再次,建立第三方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邀请教育管理专家、校外教研员、名园长、幼儿园名师等到高校参与学生素质能力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家长的人才培养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和意见反馈,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等,全面了解和掌握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情况。
其二,建立系统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国家已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一系列文件,可以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提供监控依据。同时,为保证卓越幼儿园教师的终身发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培养院校基于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目标定位,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卓越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监测标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卓越幼儿园教师需秉持真善美慧的价值诉求,争取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高师院校对卓越幼儿园教师在入职之前的“卓越培养”,也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Z].2014-08-08.
[2]江净帆.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与能力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6(4).
[3]培根·弗朗西斯.人性论[M].陈国容,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何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5]张定强,王旭阳.当代教师的价值诉求与话语表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11-07-02.
[7]陈鹤琴.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陈秀云,柯小卫,选编.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蒙台梭利·玛利亚.蒙台梭利教育法[M].霍力岩,李敏谊,胡文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0]大卫·休谟.人性论:在精神科学中采用实验推理方法的一个尝试[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毕世响.教育的直接意义是人工合成[J].江苏教育研究,2019(9A).
[12]刘德元.做教育美的“布道者”[N].中国教师报,2014-05-21(11).
[13]刘占兰.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幼儿教师[J].学前教育研究,2007(4/8).
[14]潘健.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焦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7(24).
[15]孙泽平,等.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机制:逻辑与现实的双重变奏[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
[16]虞永平.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6(2).